抽象艺术的商业价值,从概念到财富的转化
本文将探讨抽象艺术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随着艺术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者对艺术品的兴趣不断增长,抽象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本文阐述了抽象艺术作品的收藏价值、市场趋势以及如何通过艺术衍生品、版权交易等方式实现抽象艺术的商业化,通过创新的市场策略,抽象艺术得以转化为经济收益,为艺术家带来可观的收入。
临近年末,A股剧本迎来了最野的题材——抽象梗。
11月13日至14日,九阳股份连续两天股价开盘直线拉升至涨停。从公司角度出发,股票迎来年内首个涨停本是喜事,但深交所互动平台上,投资者的提问话风却十分清奇:
“哈基米南北绿豆浆是公司的吗?”“哈基米厨房小家电什么时候上市?”“建议出几款哈基米南北绿豆浆机。”
面对股民关切,九阳股份紧急澄清:并未推出“哈基米”相关产品,主业仍为小家电。
这场“错位的热情”,是源于“双十一”期间,九阳豆浆借网络抽象热梗“哈基米”,推出了一款名为“哈基米南北绿豆浆”的豆浆饮料,10万件产品几乎秒空。因大量股民误以为该产品为九阳股份旗下,才导致股价波动。尽管事件已被澄清是场“乌龙”,但却引发了股票市场关于首个“小登概念股”“抽象梗概念股”的讨论。
抽象文化出圈不是第一次了,但借力抽象文化,尤其是像“哈基米”这样难以被主流收编的抽象亚文化,在商业层面展现出了实打实“带货能力”的案例,还是相对少见的。
一直以来,对品牌而言,抽象梗看似贴近青年文化,实则遍布认知地雷。因为在符号的自我繁殖中,往往会衍生出黑化体系、分支梗等复杂结构,稍有不慎便陷入传播误区。而“哈基米”的破圈说明,只有当品牌真正将话语权交还给年轻人,才能有效融入他们的语境,并且从商业层面成熟运作,规避潜在风险,从而实现切实利益。
抽象梗与消费主义的强力吸引
最早看到“哈基米南北绿豆浆”的时候,网友一度以为这是AI生成的假图。直到11月11日,在电商平台的九阳豆浆旗舰店亲眼看见商品链接,才敢相信有“神人”把它变成了真的。
产品详情页显示,这款限量发售的植物蛋白饮料配料就是常见的大豆、绿豆、水、白砂糖和冰糖,定价相对较低,15袋仅售29.9元。只不过,它在文案上打出“哈呀库曼波好喝”的口号,同时将橘猫与绿豆元素融合,命名为“豆基米”,作为形象大使。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哈基米”梗烂熟于心。
加上文案与符号,就能给产品赋值,这看上去只是寻常“谷子经济”的变种移植——用二次元联名的配方熬制品牌年轻化汤剂。更何况对于向来在谷子上毫不吝啬的二次元消费者来说,花15元凑个热闹很正常。
核心的变量在于联名的对象由传统二次元IP变成了抽象梗。从早早售罄的供货量可以看出,品牌自己也没预料到,“哈基米”的玩梗人群早已从二次元圈层向外泛化,竟能掀起如此大体量的消费狂潮。
哈基米南北绿豆浆上线3天,在淘宝官方旗舰店已售10万+,拼多多平台截至11月13日,九阳豆浆官方旗舰店显示已拼102万袋,抖音直播间在没有视频预热、没有使用商品卡,纯免费流量的情况下,一天销售20万单,上架即爆单。
很快,“哈基米豆浆”的所有现货被网友们秒空后,品牌被迫开启预售模式,在商品页悄然挂出“工厂加急生产中,等待时间较长,建议理性按需购买”的缓冲标语。即便如此,预售发货日期从11月28日之前,逐步推迟至12月12日、12月28日,最终定格在次年1月12日。目前,由于哈基米豆浆爆单量已超过九阳产能,品牌不得不将这款产品下架处理。
下架前夕,九阳豆浆借热度开启直播预售。直播间内摆满“哈基米豆浆”元素,主播循环吟唱魔性咒语“哈基米南北绿豆,曼波,一米哈亚库纳诺”。这场“亚文化祭祀”效果惊人:根据网友截图,九阳豆浆抖音直播间一度以116.7万的热度碾压式获胜,断崖式领先第二名。
消费市场的狂热迅速传导至资本层面,形成情绪共振。九阳股份在11月13日至14日连续斩获两个涨停板,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冲上20.95%。值得玩味的是,该公司在10月底发布三季度财报后,股价仅微涨0.9%——在这场奇袭中,亚文化梗对资本的催化效力,远超传统财务公告。
尽管九阳股份迅速发布声明澄清与九阳豆浆并无实质关系,但“哈基米”的破圈效应却让股民捕捉到了抽象梗的叙事价值。深交所互动平台上,投资者直接询问九阳股份是否有考虑推出哈基米南北绿豆相关豆浆机,祖名股份、森马服饰、赫美集团、南王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留言区,也被“出哈基米周边”的呼声淹没。
在这次事件中,抽象梗首次向商业世界展示了其可量化的能量——商家在销售端收割热度,股民在资本端捕获波动,亚文化第一次同时撬动了消费欲望与股价曲线。所有人都意识到:梗的尽头,可以是资产负债表。
从亚文化暗号到全民消费符号
一只猫咪为何能引发狂欢?实际上,“哈基米”梗经历多次流变,如今已是一系列亚文化梗的集合。是从动漫歌词到洗脑音乐符号,再到萌宠社交货币的三级跳跃,每一次语义增殖,都是受众范围的一次扩展。
溯源“哈基米”一词最初来源,是改编自同名游戏的动画《赛马娘》第12集,角色东海帝皇在前去探望目白麦昆的路上哼唱的歌,原音是配音演员即兴创作出来的。其中“哈基米”指的是蜂蜜饮料,一种为赛马制作的特制饮品。魔性的歌词加上东海帝皇俏皮可爱的音调,让这首歌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喜爱。不过尽管《赛马娘》这一IP在动画本土火爆,但在国内一开始还相对小众,仅集结起了一小部分“爱马仕”。而这时,“哈基米”还保留蜂蜜水的原意。
2022年11月19日,这个片段被B站UP主京桥刹那改编。他将这段哼唱抽取切片循环,再缝合进动画片《CLANNAD》的搞笑名曲《两个笨蛋》,旋律轻松治愈,特别适合做鬼畜的循环。伴随该作品在B站收获317万播放,“哈基米”也从蜂蜜水这一名词,变成可以制造洗脑循环的音乐符号。
随着鬼畜BGM的爆火,“哈基米”走出B站,被应用到各种短视频,画面多数配的是萌宠,尤其是猫咪,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哈基米”是一个形容猫咪可爱的拟声日语。在误读传播下,仅2023年,“哈基米”话题就有112万人参与,127.9亿次播放。跳出ACG圈,进入全民语境之后,“爱马仕”们也失去了对“哈基米”的释义权。
2024年6月,B站UP主“一根华仔”发布的《孤高曼波》完成了对“哈基米”句式的语法定型。作品借助《赛马娘》角色模型,通过动作捕捉与AI变声技术,将“曼波”(动画中待兼诗歌剧的哼唱口号)与各类抽象梗熔于一炉。该作品高达千万播放,人们将“哈基米”与“曼波”结合,形成了“哈基米南北绿豆曼波曼波”的统一洗脑句式。
《孤高曼波》视频播放(图源:截自哔哩哔哩@一根华仔)
2024年到2025年,“哈基米”梗进入全民制作时代。许多创作者通过对曲调、节奏的调整,借力大众流行歌曲,创作出了《蓝莲哈》《跳楼基》《舌尖上的哈基米》《悬疑哈基米》《印度哈基米》等变种,并搭配猫咪日常活动或偷袭的搞笑画面,或者AI生成的猫咪荒诞行为视频,让这一抽象梗裂变出更多表达形态。
再往后,一批UP主开始以人声翻唱模仿鬼畜调教的“哈基米音乐”而走红,正经的面庞搭配“拟人”的声线,近似恐怖谷效应的反差感让更大圈层的网友开始体会到“哈基米音乐”的乐趣,并进一步乐此不疲地将更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改成“哈基米”版本。
整个过程,符合抽象文化在全民互联网时代常见的破圈进化路线。在前抽象时代,抽象梗仅限于小众圈子内部。随着圈层文化的互通、杂糅,抽象梗逐渐失去圈层壁垒,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二次元原住民、抽象话玩家、云吸猫群体,皆会成为这一抽象梗的买单者。
在叙事维度上,“哈基米”梗已自发生长出一套完整的叙事宇宙。它包含文案、歌词、曲调,融合了二次元动漫、猫咪搞怪等不同故事,并表达着轻松、治愈等情绪价值,形成多声部交织的故事场域。
对于品牌而言,在内容驱动的消费语境下,“给产品做内容”远没有去做“让内容长成产品”来得便捷有效。与其在上市后为产品强行嫁接热点,不如让商品从诞生之初就嵌入可自传播的叙事基因。这正是抽象梗在受众维度之外,对于品牌宣传的终极赋能:当产品本身成为热梗的实体化存在,传播成本归零,情绪溢价拉满。
隐藏的商业优势还在于其天然的“版权黑洞”属性。以“哈基米”为例,它诞生于动漫作品的二次创作,并在大众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中成为无主之地。这意味着品牌无需陷入联名IP的版权泥潭,更能省下天价授权费。对比鲜明的是,联名“卷王”瑞幸在2024年第三季度与《黑神话·悟空》合作时,单季营销费用高达5.89亿,占营收5.8%。而“哈基米”则提供了一条近乎零成本的破圈路径。
抽象梗的诱惑与陷阱
但事情也并非看上去那么轻松。抽象梗虽成本低廉,却暗藏高阶操作门槛,甚至遍布认知地雷。
这种认知隔阂,首先深刻体现在品牌对宣传方式的路径依赖上。自1989年电影明星李默然为“三九胃泰”代言引发销售狂潮,开创中国大陆明星代言先河以来,“名人站台”便被视为品牌营销的黄金法则。在此后三十余年的商业演进中,从央视标王时代到如今的短视频种草,明星代言始终是商业传播的核心范式。这套长期有效的范式,也塑造了企业决策层固有的营销思维。
受代际认知所限,企业决策层的营销思路往往固化于上述传统。当提及“品牌营销”,其第一反应仍是聘请明星站台。甚至在流量明星速生速朽的当下,许多高管对所谓“当红炸子鸡”的认知也已出现明显断层。
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管理层年龄结构的客观现实。此前,GitHub开源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23201名高管中,60后近1.1万人占据半壁江山,70后约7000人,而80后与90后总和仅2000余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抽象梗普遍产生并流行于Z世代群体中,其传播逻辑与话语体系天然带有年轻社群的基因。这种代际认知的错位,使得品牌极易忽略抽象文化这种新传播方向。即便公司内部有年轻员工注意到流行文化商业化的潜力,也需要极高的解释成本来向企业决策者传达到位。
其次,即便企业决定将抽象梗作为营销推手,抽象文化的独特生态却暗藏诸多认知陷阱。其符号系统往往具有多义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误读或反噬。
2024年9月,正值“哈基米”梗全面出圈,小红书博主“白手套&马犬旺财”上传了一条颇具争议的视频:画面中一只飞机耳橘猫在家中连续哈气并作出攻击姿态,博主仅录影躲闪而未加干预。
网友为这只猫取名“圆头耄耋”,却意外引发语义裂变——厌猫群体在评论区主张“严刑教育”,爱猫群体则质疑视频主人虐猫。争议漩涡中,新一轮流行展开,更多网友将“耄耋”切片配以哈基米BGM进行二创,推动橘猫与魔性旋律的组合成为新流行。于是,同一符号衍生出对立释义:对知晓原委者而言暗含虐待隐喻,对大众而言却只是搞怪治愈的萌宠日常。
无独有偶,薯片品牌品客,此前也曾围绕“哈基米”梗展开二创,但其使用的“哈基米”形象被指高度近似“圆头耄耋”。由此,部分爱猫人士将抗议邮件直接发往美国总部,品牌最终紧急下架内容。品客事后解释,创作前已通过百度、抖音等平台进行排查,未发现“虐猫”相关语义。然而,不论如何收场,这次对“哈基米”文化的借用,从商业上说终归是失败了。
九阳豆浆此次的聪明之处在于,其包装上使用的猫猫形象“豆基米”并非来自互联网,而是园区长期投喂的流浪猫,规避了“圆头耄耋”争议,其关爱动物的正面形象也巧妙化解了潜在争议。这一策略,反映出九阳豆浆在将抽象梗商品化之前进行了深度文化解码,才让“哈基米”实现了从网络热梗到商品的平滑转身。一言以蔽之,要赚年轻人的钱,前提是真的身处其中,真的“懂行”。
目前,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均已意识到抽象梗所蕴含的传播势能。然而,未来能否持续涌现如“哈基米绿豆浆”这类成功案例,还要看品牌是否愿意真正沉入Z世代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