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为天才少年的成长秘诀,为何能挂帅上市公司董事长?
本文介绍了一位华为出身的天才少年,他在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个人能力,这位少年不仅拥有出色的学术背景,而且在华为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公司高层的重要一员,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年轻一代追求梦想,并展示了个人努力与公司成功的紧密联系。
在智元机器人拿下上纬新材的控股权后,有着智元系背景的多位高管将正式入驻上纬新材。
其中,智元机器人90后联合创始人、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将成为上纬新材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或是受到此前智元机器人收购消息的影响,上纬新材近几个月在资本市场上一路狂飙。截至11月27日收盘,公司股价较年初累计涨幅已超16倍。但在业绩层面,上纬新材今年前三季度却交出一份增收不增利的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收购上纬新材的消息发布后,智元机器人曾否认借壳上市猜测。今年10月,又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或将于明年赴港IPO,目标估值400亿至500亿港元。
作为行业黑马,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机器人,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在接下诸多订单、出货上千台机器人后,智元机器人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企业。
不过,有观点认为,当前具身智能仍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人形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成熟度、性价比平衡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痛点。在AI热潮推动下,具身智能赛道受到资本高度追捧,但行业参与者仍需理性认清自身定位,聚焦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前华为90后“天才少年”,出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据上纬新材发布的公告,在11月25日召开的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上,公司通过累积投票制的方式选举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
在同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上纬新材全体董事一致同意:选举彭志辉为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同时,上纬新材聘任田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总经理、CEO),并担任法定代表人;聘任周斌为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Co-CEO)以及首席技术官(CTO);聘任章彪为公司首席财务官(财务负责人、CFO)。
而上纬新材创始人、原董事长蔡朝阳则成为公司荣誉董事,继续为公司战略规划与长远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但其将不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不享有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权利,也不承担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相关义务。
公开资料显示,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章彪等六人均有智元系或华为系背景。
其中,1992年出生的彭志辉是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总裁、CTO职务,其曾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担任主任工程师。
田华是智元机器人的生态发展总经理、首席供应官,曾任华为东北欧无线解决方案部长,东北欧企业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兼首席商业官。
周斌曾是英伟达高级工程师;SenseTimeCorp深度学习科学家;NovumindInc全球研发副总裁;以及华为昇腾计算CTO。
姜青松为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曾任华为全球企业无线销售部总裁。
钮嘉为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副总裁、CHO,曾任华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产品线HRBP部长。
章彪则有20余年华为财务管理经验,曾任华为南部非洲地区部CFO、无线产品线财务总监、终端大中华区CFO、终端BG产业投资财经CFO等岗位。
而此次迎来全新管理层的上纬新材,是一家专注于新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循环经济材料等领域。
天眼查显示,上纬新材于2020年9月正式登陆科创板,但上纬新材当前正身处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境。
据公司最新披露的财报,今年前三季度,上纬新材实现营收12.79亿元,同比增长16.6%;录得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减少6.92%。
不过,上纬新材的股价在年内却大幅上涨。截至11月27日收盘,上纬新材的股价为114.51元/股,较年初狂飙超16倍,最新市值约462亿元。
“同门师兄弟”,联手打造智元机器人
事实上,上纬新材此次核心高管的“大换血”,或早在今年7月便已有所铺垫。
时间回拨至7月8日,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拟拿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根据公司公告,两大收购主体将合计斥资约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约66.99%的股权。彼时,外界有声音认为,智元机器人此举或意在借壳上市。
对于这一猜测,智元机器人回应称,“本次行动仅为收购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所定义的借壳上市”,并称未来12个月内暂无改变上市公司主业的明确计划。
今年10月,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称,智元机器人计划明年在中国香港启动首次公开招股(IPO),目标估值40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
今年11月,智元机器人完成股改,其关联公司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名称变更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企业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未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智元机器人由华为前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于2023年创立,其合伙人团队还包括联合创始人彭志辉;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姜青松;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罗剑岚;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钮嘉等。
天眼查显示,邓泰华目前是智元机器人的实际控制人,其直接持股2.62%,间接持股25.43%。
而本次出任上纬新材董事长的彭志辉,与邓泰华渊源颇深。他不仅是邓泰华的校友,在华为工作期间还是邓泰华的下属。
翻开彭志辉的过往履历,可谓“开挂”一般的人生。199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他,本硕均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其本科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转向信息与通信系统专业。
2018年毕业后,彭志辉曾就职于OPPO研究院AI实验室。2020年,他通过七轮面试,成功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计算产品线昇腾部门,主要方向是AI边缘异构计算领域。
2022年底,彭志辉从华为离职,开启新的征程。次年2月,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彭志辉的身份是联合创始人、总裁、CTO。
值得一提的是,在求职创业的光鲜经历之外,彭志辉还是一名科技数码区的“顶流网红”。早在2017年,还是学生的他就以“稚晖君”的ID开始在B站上传视频,分享自己的硬核DIY创作产品,并迅速赢得众多网友的喜爱和追捧。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11月27日,稚晖君在B站拥有约284万粉丝,共投稿50余个视频,总播放量超过6400万。2021年,他甚至还曾获得过B站对创作者的最高荣誉——“百大UP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下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彭志辉的名字赫然在列,和他同为“副主任委员”的还包括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人。
成立不足三年狂揽订单,智元机器人估值达150亿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自创立伊始,由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等人携手创办的智元机器人,便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一路高歌猛进。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智元机器人已成功完成11轮融资,为其倾心的投资机构阵容强大,既有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也有高瓴创投、经纬创投、红杉中国、基石资本、鼎晖投资等市场化风投领域的资深玩家。
另据新财富杂志,2025年3月,在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中,智元机器人的相应估值已超过150亿元。
在商业化层面,智元机器人同样成绩斐然,已然跻身行业领先梯队。公司成立尚不足三年,便已陆续发布远征A1、远征A2系列、灵犀X1系列、灵犀X2系列、D1 Ultra、精灵G2等产品,覆盖众多应用场景。
今年6月,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成功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标的项目总预算约为1.2亿元。
据悉,该项目划分为2个小采购包,其中采购包1采购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预算0.78亿元,由智元机器人中标;采购包2采购包含小尺寸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约为0.46亿元,由宇树科技中标。
对于200台人形机器人和100套组件在45天内的交付任务,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向媒体表示,“没啥压力,客户并不是一批就要把货全提完”。
王闯进一步解释称,“他们也是去看不同的场景需求是多少,场景验证成熟后这个量再慢慢去铺开,有爬坡的一个过程。客户会提前45天告诉我们后面的提货周期,从备料到生产,是完全能够应对的。”
8月,智元机器人再传捷报,其与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据悉,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也是该品类在全球智能制造场景的首次规模化落地。
10月,智元机器人与全球智能产品ODM头部企业龙旗科技,就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开展深度战略合作,龙旗科技下达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
据智元机器人方面透露,此次合作共将部署近千台机器人,是目前国内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最大订单之一,标志着工业级具身智能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在10月举办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王闯在媒体沟通时透露,远征整个系列一共出货了1000台左右,明年可能会有几千台,“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人形机器人里出货量最大的企业,甚至比马斯克(出货量)更大。”
尽管以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近来动作频频,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有观点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市场热度高涨、前景看似一片光明,其实当下仍面临诸多局限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成本问题,据第一财经报道,王闯透露,当前一台A2-W落地的配套价格在几十万左右。
据富临精工总工程师向明朗估计,在当前的部署场景中,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约0.7名人工劳动强度较高的岗位。由此推测,目前部分机器人产品可能更适合海外高人工成本国家,在国内市场的推广仍面临一定成本压力。
其次是技术问题,在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看来,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行走和表演是比较到位的,但是让它们去参与工作,尤其是工业等低容错率场景的工作,现阶段还是比较难的。
王晟还举例称,“就像这波自动驾驶做了十几年还是很难普及一样。其实自动驾驶是个超简单的机器人,向左向右,加速减速,难普及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场景容错率低。工业场景同样如此,碰到一个组装失误,那整个生产线可能都会垮掉,半小时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此外,具身智能公司能否支撑起高估值,也引发外界广泛讨论。有分析指出,具身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机器人+AI”的概念,受当下“AI狂热”情绪的影响,其可能存在一定的“泡沫”。
OpenAI CEO奥尔特曼就曾公开表示,投资者对AI正处于过度兴奋的阶段,“有人会损失一大笔钱,也会有人会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正式出任上纬新材董事长的彭志辉,未来将带领公司上纬新材和智元机器人驶向何处?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