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变潮玩,株洲大学生开个了好头
与现实脱节,更迫切需要“潮玩”未来。
媒体报道,在湖南株洲,一场由大学生表演槚山皮影《大国脊梁:邓稼先》剧目,赢得了满堂喝彩。
为何受瞩目?
除了红色元素,以及攸县槚山皮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这些湖南工业大学“星火”宣讲团的学生们,还有个绝活:
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人物,用3D技术裁剪、复刻皮纸,用铆钉固定物件活动关节,再用包装设计器具对其每个细节进行上色……
乍一看,只是将全球唯一以“包装”为特色的学校“人设”发扬光大,但实质上却找到了一个破圈之点:
让和时代脱节而成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能够玩起来了。
当然,仅靠这一点,尚且不能让槚山皮影的传承从此无忧,还有进阶手法吗?
有,不止能玩,而且成潮玩。
这不,近日,话题#95后湘妹子进化出了非遗系统#冲上热搜。
国家非遗“确山铁花”传人、衡阳妹子九月@江寻千就大方地对媒体坦诚:让做非遗头部的人挣到钱,大家就会觉得这个手工艺好赚钱,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何做?玩起来!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在所有人面前展示在1600摄氏度的铁水中玩耍出各种花样的快乐。
事实上,众多把非遗玩成流量密码的网红,都是如此操作。
远的不说,就最近复出的李子柒,同样是用第三视角拍摄她参与非遗体验,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体验。
秘诀在哪?
在于她的内容给人一种感觉:
换了我,也能一针一线学习蜀锦,还是爬上漆树收集生漆。
这就超过了许多非遗展示的“难”:
各种炫技之下,让大家惊叹,而在惊叹后也敲响了退堂鼓,只因为自己玩儿不来。
诚然,非遗的传承,需要技艺的打磨,都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如果能快速让人玩起来呢?
在上海的一场国潮文化节中,参与者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古代高尔夫”捶丸的演练中,能不能成功击球入穴,倒不是重点了。
而主办方更发放通关文牒,让参与者们到“通关”投壶、射箭、捏面人、糖画等。
问题来了,有些非遗,确实没法立刻让普通人“玩”起来,如醒狮、粤剧。
广州想了个办法,在各种展会中直接拉上黑科技:
用AI共创体验装置,让广大市民一键拍照就变身“粤剧名伶”“雄狮少年”;
针对想来来不了的受众,还借力经营类游戏《时光杂货店》做联动,通过植入藏品收集、技艺学习、趣味问答等游戏玩法,让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
一切都是在玩,传承也就悄然发生。
玩出花样、流量拉满、更能赚钱。
于是乎,潮到拉风的非遗,也就跳出了“古董”,成了“潮玩”。
刊载于《株洲日报》2024年11月28日“天台时评”专栏,刊载时有删节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