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宇树机器人软件迭代引发订单大幅下滑

访客 2025-10-17 15:27:18 55482 抢沙发
宇树机器人软件迭代导致厂商订单腰斩的摘要如下:,宇树机器人软件迭代更新,引发厂商订单大量取消,订单量减半,可能是由于新版本的软件更新导致厂商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存在技术难题,导致客户取消订单,此次迭代更新对厂商的生产和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

宇树机器人软件迭代引发订单大幅下滑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0月17日讯(记者 翟智超)近日,宇树科技发布G1 SP5软件更新,其机器人动作实现全新升级,不仅展示出包括空翻、拳脚配合在内的复杂武术技能,动作流畅度也显著提升,标志着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迈上新台阶。

技术进步喝彩声背后,夹杂着产业链中的焦虑。蓝鲸科技记者走访发现,此次更新在机器人二次开发领域引发强烈反响宇树内部人员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此次更新确实会让用户操作更便利,更简单。"

当机器人企业的一次系统更新就能让机器人在几小时内学会新动作,那些曾依靠算法定制生存的二次开发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悬崖"边缘。

技术门槛下降,二次开发企业遇难

据了解,机器人二次开发是指在已有机器人硬件及基础软件系统之上,为适应特定场景需求而开展的功能扩展、性能优化或应用适配的开发活动。

需求最初源于早期人形机器人"基础能力"的不足。一位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以前原厂系统通常仅提供基础运动、感知与交互功能,难以直接满足接待、表演或复杂作业等场景的需要,客户往往需借助第三方团队进行动作编写、流程适配与环境稳定性增强等深度定制。"

此类需求的普遍存在,一度吸引大量企业与从业人员涌入。据猎聘平台显示,在苏州、上海、重庆、天津、吉安五个城市,2025年发布的"机器人二次开发"相关职位新增总量超过1万个。

然而,随着机器人厂商技术迭代步伐加快,行业格局正悄然生变。成都某二次开发企业负责人刘宣告诉蓝鲸科技记者,"过去我们凭借运动控制、步态优化等专业能力,能提供从零开始的完整方案。但随着机器人厂商将强化学习框架开源,以往需耗时数周开发的核心功能,现已被集成至原厂系统中。"

这一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技术架构的整体演进。据了解,以宇树科技采用的UnifoLM与BeamDojo框架为例,其构建了从仿真训练到现实部署的端到端流程,显著降低了对专业动力学知识或复杂建模的依赖。深圳某机器人企业相关人士也跟蓝鲸记者表示,"在系统升级后,即便是缺乏专业背景的开发者,也能在数小时内完成新动作的部署。"

技术门槛的持续下移,正逐步改变市场对解决方案的信任格局。某B端企业负责人跟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在商用部署、展会展示等对稳定性要求高、容错率低的场景中,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厂商官方认证的解决方案。"

就未来而言,开发便捷性与系统易用性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蓝鲸科技记者从业内获悉,"深圳多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正计划推进算法系统的迭代升级,以进一步简化终端操作流程,提升产品实用价值。"

二次开发小团队或"靠租赁续命"

当前,机器人二次开发领域的商业化路径主要呈现为两种模式。

其一为项目制实施费。资深从业人员李达跟蓝鲸科技记者透露,"其团队通常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场景定制、功能插件开发及算法调优等服务,并依据项目体量收取10%–20%的实施费用;若涉及深度定制开发,利润率可提升至约40%。"

其二为租赁改装打包模式。李达进一步介绍,"在机器人租赁市场行情向好的阶段,我们曾以每日5000元至8000元的价格租用原厂机器人,经二次开发后,以‘行业定制解决方案’的形式转租给会展、文旅、消防等终端领域客户,通过赚取改装溢价实现盈利。据其介绍,彼时单日改装溢价可超2000元至3000元;即便当前机器人租赁单价有所下滑,该业务单日仍能实现1000余元的溢价收益。"

然而,伴随机器人厂商通过OTA升级不断覆盖通用功能与场景,第三方二次开发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挤压。李达表示,"现在机器人厂商动作升级频繁,操作越来越简单,某些客户自行调试,导致我们公司订单量在近一个月内下滑50%。"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原厂产品的功能下沉。根据公开信息,宇树科技G1 EDU 版本开放了软硬件开发接口,直接切入教育、科研等传统上由第三方服务商主导的市场,使部分中小团队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面对行业变局,部分头部企业选择与原厂协同合作。例如,今年5月,宝通科技与宇树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工业机器人的二次开发,相关产品已在钢铁、电力等行业投入测试。7月,涛涛车业也宣布与宇树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及C端场景开展联合开发与销售。

更多中小团队正尝试向细分领域转型。某机器人二次开发工作室负责人小伟告诉蓝鲸科技记者,"我们计划通过研发自主表演算法,并拓展教育编程、商业展示等细分业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刘宣则向记者坦言,"有些做二次开发小团队则在等行情走好,主要靠机器人租赁业务维持基本运营。"而租赁赛道的竞争已日趋激烈:此前,蓝鲸科技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当前机器人租赁价格已逼近企业成本线。尽管国庆假期曾带动市场需求短暂回升,但整体行情仍显低迷。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548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