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访客 2025-09-29 15:25:18 1775 抢沙发
本指南旨在为迪拜华人提供详尽的驾驶信息,内容包括迪拜的交通规则、道路状况、驾驶习惯等,通过阅读本指南,华人可以了解如何在迪拜安全驾驶,包括了解当地的交通信号、行车礼仪以及必要的驾驶技巧,本指南还将介绍迪拜的停车场信息及驾驶注意事项,帮助华人更好地适应迪拜的驾驶环境。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你应该居中行驶在自己的车道上,不应该歪歪扭扭、压线开甚至骑线开

  • 左转要打灯,右转也要打灯

  • 任何的变道行为(或者出入匝道),你都应该提前打灯

  • 变道时应为后车留足安全距离

  • 出入匝道时,不应碾压导流线或者任何实线

  • 实线不可跨越(额,这条在迪拜有时略松散)

  • 除非有紧急情况(或者你很生气,或刻意想惹对方生气),否则严禁按喇叭

  • 不可以闯红灯

你看,就上面这些交通守则,是不是对于大部分华人司机来说,在国内开车时根本就做不到?

对大部分国内开车习惯已经固化、且在迪拜是其第一次海外自驾的华人司机来说,在迪拜开车的困难(或者说挑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要适应迪拜更文明但同时也更强调路权的行驶习惯,第二,则是要理解迪拜“重罚厉慑”型的交通执法风格。

说到这,加个小插曲:除了对路权的遵守会差些外(主要是大转盘),上海对以上交通规则的执行是相当到位的,如果有违反也是真会扣分罚款(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在XHS、微博上看到一堆自驾来上海玩结果几天被罚掉十几二十分的吐槽贴),和迪拜差不多是同一水平。作为一位上海司机,我在迪拜自驾的感觉是相当舒适、习惯的,可能这也是我从未挨罚款的原因(嗯,不能随便立flag... )。放眼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也就上海和深圳的开车秩序比较接近(只能说接近)欧/美/日水平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真的,不是看不起谁,我自己开过就一个评价:都是垃圾 ...

经常做互联网创业的同学都知道,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对产品的依赖、使用习惯等),要想去改变用户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真想改变也不是不行,有一个办法,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两个字:用钱

五个字:用很多的钱

巧了,迪拜政府也是这么想的。

在这个本地白袍只占总人口10%的城市,大部分司机来自于驾驶习惯良莠不齐的南亚(各种阿三们)、东南亚(菲佣们萨瓦迪卡们)、俄语区(战斗民族老毛子们)等地区,怎么才能管好交通?如果换你来,你又会怎么办?

很简单,谁TM敢违规,老子罚死你!

现在进入第二环节,隆重介绍:迪拜“重罚厉慑”的交通执法风格。

没错,相比中国交规 “轻罚款、重扣分” 的风格,迪拜走的是另一个极端:轻扣分、重罚款。

中国的交规,每个人一年有12分,有些违规只罚款不扣分,有些违规既罚款又扣分,但总的来说国内的罚款金额都不高。比如闯红灯这种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的行为,上海也只扣6分、罚200元,单从惩罚金额来说这简直是饶痒痒。

迪拜这边就是另一种画风了,一年可以给你24个黑点(black points),扣分的容忍度相当大;但罚款嘛,就是冲着一定要让你肉痛到窒息来了。

稍微感受一下:

  • 小超速:400~600迪(800~1200元)

  • 不当变道:400~600迪(800~1200元)

  • 轻度违停:200~400迪(400~800元)

  • 开车使用手机:600~800迪(1200~1600元)

  • 停残疾人车位:1000迪(2000元)

  • 闯红灯:1000迪(2000元),30天扣车(最高需50000迪的车辆释放费)

  • 重度超速:2000迪(4000元),30天扣车(需车辆释放费)

  • 酒驾:20000迪起步(40000元),60天扣车,入狱,可能吊销驾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罚款没有次数限制,同一辆车同一天在同一条快速路上连续吃到两三张超速罚单的例子大有人在。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其实Dubai才是名副其实的Fine City ...

至于酒驾,迪拜没有国内血液酒精含量低于0.2‰就没事的说法,只要你有哪怕一丁点酒精在这就属于酒驾,恭喜喜提4万元罚款。不过真要碰上了,你也别想着复制国内那种“弃车落跑”、第二天再来交警队处理的法子,这在迪拜属于 Leaving scene of accident(肇事逃逸),又会再送你一项最高25000迪(5万元)的新增罚款。

千说万道,旧习惯可以改,新习惯也可以养成。

只是这代价,就是前面所说的那“xx千迪”罚款了。

七、老司机开什么车?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迪拜你(基本上)可以和电动车说拜拜了。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国内已经开惯了电动车,还习惯了各种APP远程遥控、自动(辅助)驾驶、各种智能大屏等高大上功能,请和我一起默哀3秒钟。

迪拜,绝对是汽(燃)油车的天下。

丰田、日产、三菱、现代、本田、通用、雪佛兰、福特......所有这些在中国道路上越来越难被看到的汽车,在迪拜街头重新找回了主导权。在这里,这些美日韩汽车品牌到处都是;在这里,才是它们的主场。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ata,来看看阿联酋的近年新车销售市占率报告吧: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数据来源:Glasgow Consulting Group

还有车型比例,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对SUV的钟爱度(接近50%)虽然还没到美国市场 60% 那么“变态”,但也绝对可以说绝冠中东了。剩下40%的轿车,无疑是广大天选打工人的最佳坐骑(确信)。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数据来源:Glasgow Consulting Group

到处可见的丰田车,会让你想到原来从产销量来说,TOYOTA才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车企;白袍们钟情到无法自拔的全尺寸SUV,瞬间能让你出戏到好莱坞电影里的各种FBI、特勤局所属的执法车(同款);经常见到的道奇、野马等美式肌肉车,这“轰~轰~”的引擎声还真是能让人热血贲张(《速度与激情》没骗人啊!);以福特150和丰田Hilux为代表的大型皮卡,开到眼前才会发现这些皮卡原来这么宽那么大!当然了,如果你经常在Dubai Mall和Jurimah等高尚场所附近转悠,那么各式“劳”(劳斯莱斯)与各种耕牛基尼的出镜频率那也是相当不低的。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至于电动车,很遗憾地告诉你,除了能偶尔见到的特斯拉(以及更少碰见的BYD),其他纯电动车品牌基本不见踪影。迪拜的停车场有时会配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充电桩,但平时几乎都是闲置。中国车企当然早已开始征战中东,但目前能打下一片天地的基本都是汽油车型。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蔚来在City Centre商场里设立的快闪展示台

也许,在这样一个油费便宜且品质高(大概只有国内油价的一半)、充电装置严重不足、汽车文化更偏向 “轰~轰~ ” 的地方,要想从零到一地打开电动车市场,难度真的不小。

其实电动车在中东还有一大隐形debuff:电池续航。可能很多人知道低温会影响电池续航,不利于电动车的普及(挪威:你们在说啥?),但实际上高温同样会影响电池续航,电池活力下降、损耗加速、电池需要降温、车内需要强力空调... 这每一项都加起来,最后搞得高温比低温还要更耗电。

看起来,离开了温带气候的守护,电动车往南和往北打似乎都容易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啊。

你可以说迪拜车市是中国的经典怀旧服,是中国市场十年前(国产电动车腾飞前)的样子,我们才是代表了全球汽车先进生产力的未来方向;也可以说迪拜代表的是 the rest of the world,因为这是除中国之外、放在全球都比较有普遍代表性的汽车市场情况。Either way,没有对错。

就我个人而言,开着几年没碰的汽油车,体会一踩油门就引擎轰鸣的声音,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我开始回忆为什么人们会因为这种声音而肾上腺素飙升,以及沉迷于伴随着轰鸣声的推背感。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Dubai Police 确实装备了少量跑车,但其实路上最常见的主力警车还是丰田陆地巡洋舰

还记得老罗几年前说的一段话:当他还在汽油车里踩着油门、享受着呜呜作响的引擎声并引以为傲时,身边一辆电动车安静、轻盈地靠了过来,浑身充满了科技感却又没有一丝噪音。电动车司机淡淡看了老罗一眼,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仿佛就是煤老板本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喜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cool。但哪怕同处一个时代,不同地区对“什么是好和cool”也常常拥有不同的标准。经常穿梭于全球不同地区,也许会让人更容易变得理解与包容吧。

当然了,作为一位电动车主,我还是很怀念国内能上车前就先狂轰半小时空调降温、到了快速路就能启动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以及不需要记得手动关引擎的智能电动汽车 ...

八、中国汽车安何在?

在中国汽车出海的大潮下,中东作为土豪之地显然也不会免俗。如果你注意观察就能发现,迪拜道路上的中国车其实还不少咧。

没错,中国汽车在迪拜已经有了初步影响力,包括Jetour(捷途)、Geely(吉利)、BYD(比亚迪)、MG(名爵)、长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市占率和耕耘多年的日系车企相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但这几年的增长势头绝对是最猛的。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数据来源:Dubizzle Blog

如果一定要说哪个中国汽车品牌在迪拜混得最好、最有名,那毫无争议绝对是非Jetour(捷途)莫属了。不论是当地电商的官网及其快递包裹、超市还是线下的Shopping Mall,甚至是街头广告牌,捷途的品牌宣传几乎无处不在,让人惊叹其团队的落地下沉与足够本地化。这种能让人产生 “生于斯长于斯”感觉的,几乎堪比传音之于非洲。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捷途分别在Spinneys超市与Noon电商上的合作宣传

我来迪拜前其实没听过捷途这牌子,上海的道路上似乎很少看到,查了才知道它属于奇瑞汽车旗下。看车市研报,Jetour在国内的品牌定位是相对更强调性价比,会更多聚焦于三四线城市与县乡市场,县级市场是其基本盘。

“花小钱,开大车,全家出行不发愁!” “10万级唯一标配360影像+全景天窗的7座SUV!” “捷途X70 PLUS,终身质保,开到报废都不怕!” “硬派造型,城市价格,12万拿下‘小卫士’!”

捷途的同学在当年绝对想不到,他们这样一个才成立没几年的品牌,怎么就变成中东市场的中国车企扛把子了。

当然,捷途在当地的代理商给力、经销网络完善、性价比高、本地化营销做得很好都是原因,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捷途造出来的汽车本身。捷途的主力产品是一系列方方正正、气势逼人的中大型SUV,外观硬派,空间大又配置好,这就正好对上了迪拜白袍对SUV的蜜汁热爱,实属双向奔赴。

可以说,捷途在中东是看不到一点中国下沉市场的影子了。在这个新市场,它打造出了一个不说多高大上、但肯定能进入主流视野、也足够酷的市场形象。不光是捷途,其他如 Geely(吉利)、MG(名爵)等在阿联酋占有一席之地的几家中国品牌,在这点上也基本类似。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深蓝汽车(Deepal)在Festival City Mall的临时展台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MG(名爵)在当地的临时展台

等一等,这个在原产国属于平民甚至是廉价品牌、出海之后成为当地的“时尚之选”、“中产象征” 的故事,之前不是更多发生在中国吗?近的有在上海成为中产严选的奥乐齐超市(德国ALDI)、刚在北京开店的英国“穷鬼超市”Iceland,稍远的有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在欧洲买家具找不到更便宜替代的宜家(IKEA),更古早的当然还有入华早期的开封菜(KFC)、必胜客、星巴克、耐克阿迪彪马等一众例子。

在那个国内民众购买力明显低于欧美、普遍认知 “洋货=有档次” 的年代,不少欧美品牌通过重新定位,吃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红利。看起来,这种针对目标市场特点,主动对品牌进行语义转移(Semantic Shift)的动作,也发生在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上。

迪拜华人驾驶完全指南
数据来源:Dubizzle Blog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捷途来说,在中国、GCC六国以及中东其他国家这三大区域,他们实际上运营的是三个市场定位、品牌形象以及营销打法都完全不同的品牌。只不过,这三个品牌恰好都叫了同样的名字。

其他的中国车企,面临的挑战也基本如此。

出海,不是简单的做外贸,如果不了解当地市场、不理解当地的社会与文化、不明白用户痛点和当地需求的底层逻辑,都是难以支撑出海业务发展的。从这点上,中国汽车已经踏出了第一步,还有后续很多步要补上。

让我们好好摸着美国、日本公司这些出海先驱的石头过河吧。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7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