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强东的“兄弟”离职了

京东物流春节“翻车”背后。
作者|周立青
编辑|杨舟
京东物流一直以来宣传春节不打烊服务,但在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消费者对京东物流感到失望。许多消费者等待京东快递的年货,却遭遇了长时间不配送的尴尬。
当他们亲自前往网点查看时,看到的是网点爆仓严重。有驿站负责人解释:“正式工都走了,新来的连片区、楼号都认不全。”原本熟悉周边配送路线、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本地配送员大量离职,临时调配来的外援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这也直接导致了快递配送陷入僵局。
消费者的不满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不少人在各大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吐槽京东物流的服务质量下降。此前,京东物流凭着高效配送和优质服务,在物流赛道脱颖而出。但今年春节期间的表现,无疑让消费者感到寒心。
问题的背后,是京东快递员待遇下滑的矛盾。快递行业的激烈竞争,京东物流为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调整战略,开放第三方平台业务,接入众多电商平台。虽然带来了订单量的激增,却也让快递员承受了更大压力。
快递行业价格战的压力层层传导,更是让京东物流陷入“高端打不过顺丰,低价卷不过通达”的双重围剿。既要顺丰的服务,又要通达系的价格,结果可能是两头落空。迟到的电器、破损的生鲜,便是一个切面。
01 派费不断下降
“去年单价相比之前几乎对半砍,5kg的件从原先的4块5降到2块3,10kg的件从7块降到3块5。”山东某地京东快递员程宇告诉「市象」,他的月收入已经从巅峰期的一万元以上,降至如今的不足8000元,如此大幅度的单价下调,直接导致快递员送同量的快递,但收入大幅缩水。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浙江某地的京东快递员也表示:“对比5年前我刚来的时候,一天100单最少能拿到500块,现在可能只有不到300块。”
“之后虽然没有明着降,但能感觉到暗地里在降,虽然无法计算一天送了多少件、多少公斤,但能感觉到单量比之前高了,但工资比之前少了。”程宇补充道。
这种计价规则的改变,与京东物流开放第三方平台的战略形成微妙的呼应。京东物流接入淘宝、抖音这些电商平台后,这些平台商家的发货价会压得很低。这些来自第三方商家的包裹配送要求也更复杂,直接导致末端配送的压力剧增。
而“三同”订单规则更让京东快递员苦不堪言。所谓“三同”订单,即收货人姓名、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相同的多个订单,这种订单的快递费要递减。
事实上,2019年,京东物流就取消了快递员底薪,这一政策调整在当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改革后快递员的收入完全与揽件绩效挂钩,公司解释称此举旨在“激励员工提升服务效率”。但如今看来,这仅仅是京东物流成本管控的开端。
收入下降的同时,京东快递员的劳动强度也正在突破生理极限。
王莹的丈夫在京东物流工作已有两年,她告诉「市象」,除了会想方设法降低快递员工资、经常悄悄降派费外,在京东送快递压力最大的就是上班时长问题。“平时6早上点出门,晚上7、8点才能回家,大促期间5点半就要出门,晚上11、12点才能回到家。”
而相邻片区的顺丰快递员实行早晚班轮岗制,相同业务量由两人分担,有部分片区甚至会有四个人负责。
王莹表示:“他丈夫最近半个月都没有休息,每分钟都在被仓管催促揽派时效,经常没有时间吃中午饭。结果辛苦一个月,时薪算下来也就十几块一个小时。”
薪酬体系的精妙设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失衡。程宇表示:“春节期间宣传的3倍加班费听着诱人,其实是用1000元底薪折算的,节假日单日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才能拿到100元加班费。”
这也与京东年底高调宣布的“客服薪酬升级计划”形成对比——客服团队继去年2月份平均涨薪30%后,又再次获得平均2个月的大幅涨薪,一线配送员的收入曲线却在持续探底。
02 人力流失下的服务“翻车”
2015年的京东物流是行业标杆,当其他快递公司还在为暴力分拣头疼时,京东“211限时达”承诺如同一道护城河。
彼时的快递员行业里也流传着“京东五星级待遇”的说法:五险一金全额缴纳、集体宿舍、节日福利,这些保障让身穿红色制服的配送员感到自豪。“以前客户拆箱验货时,我们也会主动递上裁纸刀。”已离职的前京东快递站长回忆。
“以前站点里都是干了三五年的老伙计,现在月月见新面孔。”在京东工作五年的陈海波表示近年来他所在站点人员流动率很高。“三通一达的派费,却要干顺丰的活”,这种低薪和高压的传导让许多京东快递员选择跳槽。
人力流失引发的服务断层,也让这个曾经以“快、准、好”著称的物流品牌,如今在年货节的爆单压力下疲态尽显。
十几年京东用户王楠分享了自己在年货节期间的经历。王楠表示冲着京东年货节春节不打烊的宣传,购买了过年期间急用的商品。货品按照预计时间1月26日下午就到达附近的站点,但一直无人派送。
王楠主动联系快递员,得到的回复是:“现在快递外包出去了,有本事就直接投诉。”随后,王楠看到自己的快递直接被标记为春节后派送。王楠又找客服处理,得到的回复就是不断重复的“会催促”,最终一个客服领导跟王楠联系,表示可以赔付30元,不满意的话就自行线下购买。
类似遭遇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声浪,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30日内,京东物流投诉量达到3208条,“不联系直接放在驿站”“商品不配送”“不上门取件”是其中的关键词。
快递员派费下调的连锁反应也呈现在了商家侧。经营电脑配件生意的张初透露,其店铺去年所采用的京东物流运输破损率明显上升,他表示,“显卡这类精密部件,现在每百单就有3-4单因为包装挤压导致退货,后续会将店铺所用物流换成顺丰。”
市场负反馈正在形成闭环。年货节期间连续购买了数码和生鲜产品的周丹告诉「市象」,这两个订单收到的商品外包装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积压,这种情况在以前几乎是没有遇到过的。
03 京东物流的无奈
2017年京东物流独立运营后,其战略定位发生根本转变。从专营京东商城的“后勤部队”转型为开放第三方业务的综合物流服务商。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达316亿元,占总收入超7成,已服务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近6万家。
这种转变意味着成本结构的重构——当服务对象从单一平台转向多元客户时,价格敏感性显著增强。随着低价的电商包裹比例的不断上升,定价更低的快递品牌更易获取件量。为维持客户黏性,京东物流不得不将成本压力向末端传导。
与此同时,在电商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京东为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吸引更多用户,对商城的免邮政策也进行了调整,而这一调整则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
2023年,京东将非会员免邮门槛从99元降至59元,PLUS会员免邮次数改为无限次,这项动作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却大幅增加了物流负荷。新规实施后,不仅配送需求增加,每单的边际成本也正在升高。
陈海波算过一笔账:“现在每天要多送60单左右才能维持原有收入,但电动三轮车续航根本撑不住。”这种矛盾就直接反映在服务质量上——快递员为完成派件量被迫简化服务流程。
但京东物流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投射。
2019年进入快递行业到现在的王淼告诉「市象」:“京东只是对比过去待遇下降有些明显,事实上整个快递行业去年都在降价,快递员平均每个人每月比之前少1500到2000多元。”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圆通速递单票收入为2.34元,同比下降3.95%;韵达速递单票收入为2.08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0.37元/票。这种“增量不增收”的行业困局,迫使企业寻求成本优化空间。
站在十字路口的京东物流,或许需要在降本增效和服务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客户为先”的标语不褪色。
(文中人物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