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计算机科学泰斗苏东庄逝世 享年93岁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2025年1月30日,我国计算机科学泰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苏东庄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3岁。他的离去令人悲痛万分。
正月初二的中午,我突然收到师姐发来的微信消息,得知苏老师在上海突发疾病离世。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我一时难以自持。就在前一天早上8点,我还给苏老师打了拜年电话,他的声音洪亮而开心。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微信上互动交流。苏老师虽已90多岁高龄,却对新技术、新事物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好奇心。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考,这种精神令人无比钦佩。自父母离世后,每年正月初一,我打的第一通电话通常都是给苏老师,而后才是兄弟姐妹。苏老师不仅是我的导师,在中国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更是我事业上的贵人。
苏东庄教授于1932年出生,1950年从印尼回国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66年,他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职务。1984年,他又调往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任教授、副院长。他还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委员等重要职务。
苏老师毕生成就斐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他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机(104机)的研制工作,还参与了200系列机等我国自主研发计算机的研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主持编著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全国统编教材《计算机系统结构》,该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后,荣获全国第三届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为中国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包括清华大学,奠定了他在计算机教育界的崇高地位。
苏东庄教授是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开创者。1985年起,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中文海量信息全文检索研究。1987年,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中文信息处理中心主任,围绕信息检索、字符识别(OCR)、语音识别三大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科技成果应用产业化方面,苏老师同样成就突出。1985年,他与新华社合作开发“新闻资料检索系统”;1990年,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开发“新闻资料处理系统”,主持研发的全文检索系统率先在国内新闻单位成功应用。1993年,创立北京易宝北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拓尔思公司前身),担任董事长,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并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发出信息检索、内容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TRS系列产品。
苏东庄教授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2014年,他获中国新闻技术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2023年,获得CCF最高科技技术奖,这是对他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所做出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
苏老师不仅在科研和产业领域成果丰硕,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过百之众。我从1986年成为他的学生,至今已有近39年。这期间,从学生时代的追随,到一起工作时的共同奋斗,再到后期的惺惺相惜,我们之间有着许多难忘的回忆。1990年,苏老师带我去英国、法国和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尽管经费充足,但为了节省外汇支持科研,我们两人共住一间房。这次访问让我开阔了眼界,访问的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高起点。
苏老师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终生学习、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是事业有所起色产生懈怠和急流勇退的想法时,想到苏老师60岁还开启新一轮创业,我便又充满了动力和勇气。他让我明白,我们不仅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更肩负着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
一个月前的2024年12月31日,苏老师将自己获得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届立德树人荣誉奖的50万元奖金完税后全部捐给了学校。去年10月30日,我和李渝勤去上海申园看望苏老师,我们畅谈了两个多小时,话题涵盖生命和长寿、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拓尔思事业的永续,以及财富的意义等深刻内容。期间,他也谈及了腿脚不便以及因前列腺问题晚上多次起夜的烦恼,我能感受到他对身体状况的无奈,同时也体会到他对生命和财富的豁达态度。
苏老师走得很突然,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失声痛哭。但他此前多次跟我说过,希望离开这个世界时能“陡降”,不给他人添麻烦。去年10月底在上海看望他时,他又提到如果生活没有质量,活得太久意义不大。如今,他做到了自己所希望的,一生精彩而成功,最后以一种“陡降”的方式离去。
苏老师虽已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在此,以一首七律寄托我对苏老师的深切怀念:
悼苏师 昨朝拜岁语犹温,初二惊闻鹤驾奔。 半世科研倾热血,一生教诲铸师魂。 文检首创开新纪,巨著精编启后昆。 风范长垂思无尽,音容宛在梦中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