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明月的历史想象:皇帝天天大白馍蘸白糖

漫无节制的脑补。
我大概四五年前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没几章就弃了。最近又找出来阅读。有一些感想。
《明朝那些事儿》很可能是中国最畅销的历史著作,十几年来一纸风行,当年明月也因此连续多年荣登作家富豪榜。对它的评价也颇为两极,但整体上正面评价占据绝对多数。
我们该如何评价一本历史神作?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这样几个维度:真实性、辨析能力、史观与文本创新度。
先说真实性。
真实性应该是一本历史著作的底线,当然历史小说除外。所以在这个维度上评价《明朝那些事儿》,需要先看这本书的自我定位是什么。
当年明月在该书《引子》中说,这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要说明的是,这部书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既然当年明月将其定位为一部“了解历史的书”,并强调“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所以真实性仍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只不过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应该说,这本书的宏大事件骨干,基本都是有史料依据的;但在具体细节上,则杜撰较多。比较典型的风格可以从下面这个叙事情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皇帝御制文集》录有朱元璋一首题为《不惹庵示僧》的诗作,郎锳《七修类稿》中又有如下记载:“太平府般若庵,太祖既渡江,微行于庵,欲借一宿,僧异而问其爵里姓名,乃题诗于壁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即《不惹庵示僧》)。”
这有限的信息,被当年明月演绎成大约1500字的段子:
朱元璋独身一人穿着很朴素的衣服,以香客身份微服私访,借宿禅寺。住持怕他偷盗,于是半夜将他吵醒,请去讲禅。大殿里只有他们俩人东西坐定,住持问其职业,朱元璋回答“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然后住持就开始教训朱元璋:“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接下来俩人开始打机锋。在话语攻防中,朱元璋时而“不动声色”,时而“突然大笑”;住持则时而“面露轻蔑之色”,时而“大惊失色”。朱元璋后来“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
他教训了住持一顿:“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然后,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第二天一早,大殿的墙壁上留着用朱砂写就的《不惹庵示僧》,但已人去房空。
如果以历史小说观之,无中生有去虚构一些情节,似乎无可厚非。但即便接受这种设定,从“了解历史”的角度,虚构也有高下之分。
朱元璋刚刚打败陈友谅后,会以香客身份微服私访吗?他的穿着会没有农民军领袖印记吗?身处乱局,他会独身一人不带护卫吗?住持会半夜吵醒一个疑似强盗者去讲禅并进一步激怒对方吗?朱元璋的日常谈话会是那样大义凛然吗?
这里的每一个发问都涉及微观社会史重要议题,现在则简单了,一拍脑袋就可以脑补,并且这种脑补大概率与彼时的实情不符。
换句话说,当年明月对当时场景的想象,类似于这个段子:古代有两个农民幻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大白馍蘸白糖!!”
归根结底,还是作者没能进入那个时代的语境。从当年明月所追求的“了解历史”的角度,这种漫无节制的虚构,是要大大减分的。
虚构自然是违背真实性原则的,而对史书的全盘采信也并不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谈及真实性,必然要考察一个作者对争议和悬疑史实的辨析能力。《明朝那些事儿》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且听下回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