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火了。
从开分9.0一直涨到9.4,口碑一路飞涨。
张桂梅校长在丽江市华坪县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故事,再次成为全民热点。
与此同时,一位同样创立了免费成人学校的大学教授,正在丽江开完东巴文化三书发布会。
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
张桂梅老师办学校,是为了让女学生们走出大山。
而孙教授办学校,是为了让年轻人“回”到乡村。
01
“川中社区大学”
成人终身学习公民学校
2011年-2014年,孙教授带队进行了3年的中国乡村教育调研。
最终,他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3年,我国的流动儿童有3581万,留守儿童6973万,流动儿童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所在乡镇的名字。
泥河沟村,村子里不过213户806人,常年在村的仅有158人,其中有111个是老年人。
“乡土社会血缘与地缘关系松动、家族和村落文化衰微。在繁华都市的映照下,乡村更像‘废弃的生命’。”
年轻人想要逃离乡村,留在乡村里的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无知,对传统礼俗不感兴趣。
这直接导致了现存的村庄要么毫无生机,要么正在消亡,成了乡土中国大多数农村的真实写照。
孙庆忠教授通过走访调研意识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已经面临着深度的危机——“我们已经深处在一个忘却乡土,集体失忆的年代了。”
筹建一所能够传播、振兴乡村文明的学校,迫在眉睫。
2014年5月30日,在当地教育文化中心的协助下,一所全免费的成人终身学习公民学校——川中社区大学,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东沙岗村正式成立了。
02
让美和艺术走进乡村
走进老百姓
虽说孙庆忠是农业大学教授,但是他却是个实实在在活在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
让留守的妈妈们觉得生活在乡村不是毫无意义地打发时光,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村庄里留守的老人,每天不是在孤单寂寞中生活,而是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圆一个早年未曾读过书的梦,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活在乡村…
这就是孙庆忠教授对像乡村社区大学的构想。
他想让留在村庄的人生活透进光,看到希望。
太理想了,但是孙庆忠教授想要的还不止这些。
他给社区大学所要授的课程框定一个浪漫的主题——“让美和艺术走进乡村,走进老百姓”。
团队们沿着这个理念,教师团队不断丰富课程。
现在,川中社区大学总共有设置了24门课程,内容包括了自然风景、家乡的人文历史、唱歌跳舞、烹饪、书法、绘画、手工等等。
办这个大学时,孙教授受到了很多质疑和嘲笑。
但是七年后,他特意做了一次汇报,战绩斐然。
7年,新设3处学堂,辐射周边15个村落,服务636位村民,他们的生活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第一期女学员郎晓云,自从嫁到村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刨地,带孩子,洗衣做饭,以及跟在外地打工的丈夫吵架……
生活看不到希望,她每天唯一的释放就是摔麻将。
但是参加了川中大学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我改变和突破。
川中社区大学七周年庆典,郎晓云告诉孙教授,她已经自学完成了大学专科的全部课程。
像这样重燃希望,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人,不再少数。
手工达人常春梅;当上小学老师的琚秀丽;绘画高手,轻易画出梅兰竹菊的杨辉云;还有70岁的老人,在社区大学中第一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她们都是从川中社区走出来的学员,也都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03
培养乡民自信
依托的是文化硬实力
一个学校,不足以让年轻人回流。这是孙庆忠教授一直遭受质疑的原因。
不过孙教授认为,留下一个实体的乡村,让我们精神的故乡能够永续,让5亿还生活在乡村的人有尊严的活着,光靠教育还不够,这需要国家的总体统筹。
但是留下一个有“魂”的村庄,是他能够去做的事情。
创办川中社区学校,就是他在为乡村“招魂”。
让一个冰冷的村庄重新焕发生命力,变成一个有活力的村庄,才能让人回到这里,才能让村庄的文化更好地传播下去。
所以,孙庆忠教授做的第二件事,是整理乡村记忆。
这个行动,基于文化自信,源于一次日本访学经历。
孙庆忠教授原本学的就是民俗学,他对乡村民俗,文化遗产自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2009年,孙教授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去访学。当时他看到名古屋大学的一个馆藏,收录了日本全国每个村落的村志。
这件事让孙庆忠教授想到,如果村子消亡了,日本的民俗家根据村志记录的这些,就可以恢复原有的风俗文化,村落地貌。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乡村文明那么丰富多彩,可是关于这些民俗传承,却寥寥无几。
于是,孙庆忠教授又开始行动了。
从2014年到2018年,他带队四处走访调研。
在泥沟村,他们总共住了76天,采访了100多位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岩洼沟动员谈话,调研梯田。
最终,他们汇成了40篇口述史。将老人们嘴里的村庄往事,将农民的劳作智慧,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定格成可欣赏,可考证的历史。
“让那些为生活忙碌、为生计漂泊的年轻人,不忘祖先的历史,让年迈的老人能因存留前辈的记忆而有一份生存的尊严。”
孙庆忠教授说:“只有让老百姓爱恋这片土地,才会有乡村振兴。”
而激发老百姓的爱恋,先是投射生活的光芒,再是依托文化自信,发扬民俗的魅力。
04
东巴文化
传承路上的惊喜
回到第一片段提到的东巴文化三书——《纳人乡韵》、《摩梭仁者》、《守望东巴》。
这是孙庆忠教授在寻找传承乡村文明中意外的惊喜。它不需要记录和发扬,它的存在,就是民族文化的一块宝。
丽江之所以能被称为历史文化古城,关键就在东巴文化。
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凭什么?
凭东巴文化有自己的文字、经书、画作、音乐、习俗、雕塑、礼仪等等。
而且,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同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埃及的圣书文字,如今已经全数消亡。
只有东巴象形文字“见石画石,见木画木,见鸟画鸟”,将东巴的历史,完美地记录下来了。
东巴文化能够传承至今,还不只是它保留了文字。
东巴纸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巴纸,“纸寿千年”。原料,制作工艺是东巴纸保留千年的秘密。
制作东巴纸用的原料是江荛花,江荛花特点:有毒。从根本上就能防虫防蛀。
再看东巴纸的制作工艺:采集原料、晒干、蒸煮、洗涤、舂料、浇纸、贴纸、晒纸。整整8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还有东巴神话传说,特色东巴舞,东巴雕塑等等。
让如此绚烂的文化遗失,那就是民俗家的失职了。
于是,孙庆忠带着又带着团队,总计用十年探寻,三年摄影,出版了东巴文化三书。
在发扬民俗魅力的同时,又挖掘,传承了民族文化。
05
民俗学者的使命
将幻想转化为扎根乡土的实践
孙庆忠教授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走访15个非遗村落,完成15个刊物。
这像是一个“浪漫的幻想。”
但是回溯孙教授这一路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当你愿意脚踏实地去实践,一切美丽的幻想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甚至还会有附赠的惊喜。
在创办川中社区大学之初,他也被说天真。
就像张桂梅校长办女高,一开始谁都不看好。
可是孙庆忠教授刚好也是一个心怀热忱,活在现实中的理想主义。
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使命感,他卷起裤脚,走进田野,乡村,将幻想转换为实践。
就这样,幻想变成了现实。
学校办成了、民俗村志发表了、东巴文化得到了传承……
而孙教授的脚步,还未停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10/14/3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