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廉思:与青年再谈“卷”与“不卷”

记者/颜星悦

编辑/杨宝璐

学者廉思

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廉思是个“自来卷”。作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副校长,他一天的行政工作通常从早上8点多持续到晚上8点多,行政工作之外,晚上9点后他开始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这一“写”往往到凌晨。他吃得最多的食物是汉堡,因为可以拿在手上立刻吃完,三餐几乎都是外卖,从办公室走到食堂的时间就省了下来。

但他乐在其中。廉思喜欢上大课,4小时起步,课后学生们还围着他不让走。他也热衷于课题组开会,8个项目同时推进。就是依靠这种高度的“自来卷”,廉思提前跑完了一个学者的“通关指标”——29岁破格晋升副教授,还写出了名噪一时的《蚁族》,34岁破格晋升教授。之后,他进入了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随心所欲做研究的状态。

但他也会陷入“然后呢”的困境中。他和他团队的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查,但疫情开始后,他们被迫“停摆”。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正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循环——作为一个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学者,总是在重复“发现问题、产出报告、撰写论文、接受采访、引起关注”的惯性套路。这当然也有收获,可是就这样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机械式地研究下去,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202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通宵写出了《时间的暴政——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文章提到,社会在加速。时间成了生活的指挥棒,时间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倒计时”令“速度”这一要素更为凸显出来,速度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成为分配正当性的依据。而人们则在追赶deadline的过程中被加速、被掏空、被断裂。

廉思自己卷,但他并不认可这种“卷”法,“时间本应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存在,现在却被统统剥离开来,成了整个社会崇拜效率至上的通行证”,他写道。

这篇三年前的文章在今年夏天又小小“火”了一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劳动者的工作时长正在不断攀升。2024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周平均工时为48.6小时。

人们又翻出这篇旧文,转发讨论,如果继续这么卷,卷到没法再卷,没法再在“速度”上做提升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

以下是廉思的自述:

隐形的“暴政”

疫情那几年,我们团队的调查陷入停滞中。我开始反思已有的研究成果,决定写三篇文章把以前的研究“串”起来、同时也尽可能“深”下去,这就有了《暴政三部曲》——《时间的暴政》、《KPI的暴政》、《完美的暴政》。《时间的暴政》先写完了,《KPI的暴政》现在也快写完了。

文中强调的这种时间的“暴政”,是隐形的。所有工作都有deadline,必须在deadline之前把事情做好,哪怕做好了还担心别人做的更好,所以每个人都不断提前自己的deadline、挑战自己的极限,往所谓“更高”的标准去努力。

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剥削,比如周末加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大家觉得就必须这样,不这样就觉得自己“没尽力”。这种自我异化比通常意义上的异化更难以察觉,它往往打着“精进”的面貌出现。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要对自己“更狠一些”,希望这样结果就会“更好一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时代,同时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我觉得要通过设置一些机制,避免过度竞争,防止过度竞争引发的负面作用。

我算是逃离了“时间的暴政”。我博士毕业后入职的单位,算是比较早施行“非升即走”的高校,我是学校开始搞“非升即走”前最后一年入校的教师。刚入职那几年,我是个无名小卒,没人关注也没人逼我,所以我可以在唐家岭待两年,自由自在地写出《蚁族》这部作品。

在我之后入校的教师,他们在进校后6年内,有两次晋升副教授的机会,两次评不上就得走人。副教授晋升条件中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或自科基金的要求,但是国家项目就像高考一样,一年只评一次,也就是说6年只有5次评上的机会,就好比你5次高考都没考上北大,对不起,你必须走人。

我之前供职的高校是竞争激烈的“双一流”大学,每年都会解聘一批不达标的教师,我也亲手解聘过教师。解聘时我心里很难过,跟人事处去争取,看有没有机会让教师转去行政岗?人事处回复也很诚恳:凭什么研究做得不好,就要来抢行政人员的饭碗?

在人类历史上可能确实没有出现过这种高速发展和充分竞争的阶段,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不可避免地,就会进入高度比拼的状态,人们不得不追求在某一小点上的超越。但社会总要设计一些保障机制,来限制竞争的界限。

就像非升即走,男老师和女老师就不能一刀切。社科基金中青年项目的年龄限制是男性35岁,女性40岁,我觉得这个机制是必要的,因为女性有可能要怀孕、生产,而男性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所以必须要给女性多留出一些空间,要给她们一定的政策倾斜。倒不是说女性就必须要照顾,而是要基于事实做出判断,通过机制去校正原有不合理的方面,让制度更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

博士毕业一般在二十七八岁,我觉得,对于青年学者,可以有一定的考核,但尽量是长线考核。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霍维茨教授是2002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得主,他在诺贝尔奖演讲的最后5分钟,专门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的大意是:我在30年之前,就是1974年开始做小线虫研究的时候,既不知道线虫研究有任何应用价值,也不知道能发现什么。我只觉得那个东西很有意思,是一个完完全全、根本意义上的基础研究。所以,我觉得很难分清楚一个人是在玩、在闲、还是在做研究,短时间内是分辨不出来的。

我个人建议,对于学者,在他们40岁以前,尽量让他们自由探索,不要过多打扰。到40岁的时候,学者已经长成,这时可以用更多元的方法去看待不同人的发展。前20%的教师你没必要管,他们热爱学术,已经养成做研究的习惯,有内驱力自然就会做好。后20%你可以通过KPI,力图把这些人优化出去,但有可能伤到前20%的积极性。而剩下中间地带的60%,可以多设置一些可替代性指标去考核。这个事干不好可以干那个事,写不出论文的老师,就把课讲好,或者带出几个好学生,也同样有价值。

下课后,学生围着廉思讨论问题

“游隙”

我讨厌“狼性”这个概念,追求狼性的人或机制在短时间内也许能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卷起来就很难停下来,这种风气对于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未必是好事。

在一些大公司里,狼性正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有的叫做“352“制度(即根据员工绩效分前30%,中间50%和末尾20%,末尾20%,无论KPI完成不完成,都被淘汰),有的叫做末位淘汰制,实际都在把人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员工就是个数字,唯一价值就是被量化的价值。

2019年,我去Google公司考察,遇到我师弟,他说的一件事让我颇有感悟。他刚进公司时,想好好表现一下,于是在一个周末赶完工作并给主管发了邮件,他认为这样做定会赢得主管的好感。结果周一上班主管把他训了一顿,主管说请你以后不要这么做,你这样做会让我和所有同事都很紧张。我希望你能平衡好休息和工作的关系,这样你可以走得更远。

这种宽松感我称之为“游隙”。“游隙”就在一套系统的转轮里,齿轮和齿轮之间的缝隙很大,因此齿轮之间咬合不紧密,有弹性,但是这样的转轮反而很能抗压,如果说一套转轮里没有“游隙”,每一个缝隙都卡得紧紧的,这转轮会转的很快,但很脆弱,一旦某一个卡扣出了小问题,这套转轮就会崩溃。

我觉得,中国到了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游隙”。

在马拉松比赛里,跑至中段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两三个人一起紧追不舍的现象,这就是跟跑策略,找一个速度高于自己的人,方向已经定了,我们跟着跑就行。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跟跑”,而如今,在很多领域,我们实际已经在“领跑”。在“领跑”阶段,“跟跑”策略有时就未必合适,盲目的跟跑只会导致没有意义的“卷”。要知道,创新是“无人区”,是无法设置KPI的,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KPI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最近这一年,我们课题组在全国很多地方调研,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大家普遍非常焦虑,压力很大,工作生活难以平衡,我觉得有必要让全社会松弛下来。给社会松绑,核心是不要有太严苛的KPI考核,要给干活的人更大的“容错”空间。在设计工作机制中,考核不要太细碎化,不要太密集,不要滥用一票否决,追责尤其要慎重。

同时,不要动不动就顶格要求,制度要留出20%—30%的“留白”,鼓励大家去自由探索、自主掌握,要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积极性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最后,还要认识到,休息不是躺平,娱乐不是摆烂。人是要放松的,搞得紧张兮兮、精神紧绷,是不会有很强创造力的。换一种思路,就算为了更好工作的角度,也要保障不被打扰的休息。休息的时候不充分,工作的时候也就无法投入。

我觉得对于青年人来说,“休息养力”是必要的。好的研究是“闲”出来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KPI压力下拼命打工发现的吗?当然不是,是要有放松的心态,才能有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灵感一现。

廉思和他的博士生

人生阶段的交待

说归说,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老师,我也抵抗不过整个社会越来越“卷”的趋势,我也还是会逼我的学生。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自由探索,但是一定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规定动作,比如评上教授以后,你的自由空间就大了,你的选择权就多了,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研究了。你先不要跟我谈特别“远”的事情,先要努力达标活下来。你要适应这个规则,等进入自由空间后,你就有更大的责任。这时,你要去呼吁一些事,或要推动一些事,你才有底气。

我的一个博士后很优秀,我跟她讲,在非升即走的大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还是要先把基本关通过。毕竟要在好的高校任教,就得发文章。你不发表,最后怎么能证明你的学术水平比别人高呢?你还是得多发文章、发顶刊文章。

其实我很怕害学生,我让他们“自由探索”,最后他们说廉老师我按你的要求做了,奖学金没拿到,工作找不到满意的,怎么办?我怕学生的父母有一天责问我,孩子跟你读了几年书,工作找的不如别人好,你负责任吗?孩子们不懂事,老师也不懂事么?你不知道督促他们学习吗?

我害怕如果不要求学生“卷”起来,最后害的是学生,我总不能跟家长说,您们别着急,您们的孩子可能20年以后会有大成就,我让他们现在闲下来,为的是他们20年后有更好的发展。这种说法有人信么?

我能理解学生们的焦虑,学历水涨船高,本科生现在很少直接去找工作的,都想读研,本科生也焦虑,但是不迷茫,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相比较,研究生既焦虑又迷茫,因为大部分研究生不会选择读博,他们会更在乎第一份工作,他们觉得第一份工作会影响一辈子。

我也会跟我的研究生说,第一份工作没那么重要,人生长着呢,你以后可能会换很多工作,但他们会说,老师不是这样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说人生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谁会因为你第一份工作去评价你?就像我现在,谁还会问你高考多少分?本科在哪读的?但他们就是很在乎,就是焦虑,就是压力很大。

我说服不了他们,作为老师我也会有挫败感,因为本身我就是做青年工作的。我以前对一个学生说,你学习成绩很好了,国家奖学金也拿了,别那么紧绷自己,可以多看看其他领域的书,对你以后一生发展都会有助益。但他不在乎,因为这些书对他现在没有实际价值,这些书在他眼里是“不确定性收益”,他要做的是有“确定性收益”的事。

我让博士生好好做研究,因为这三四年可能是他们一辈子学术水平最高的阶段,他们以后可能都不会再写十万字的东西了,我觉得毕业论文很重要,是对人生的一个交代。

当年我博导跟我这么说,我是认可的,尽管当时我并未想清楚以后是否做学术。我导师说,廉思你以后想做什么都没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读博可能是你一生中能安下心来、心无旁骛做学术的最好时光,以后你就知道生活有多少烦心事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在学生阶段,享受权利多;现在身份角色多了,承担义务多,要挤出时间才能去干自己想做的事。

但现在我跟我的学生讲这些,他们就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他们认为,我要去多实习,我读书就是为了找工作,你别跟我说什么“要给人生一个交代”,我没那么多可交代的。

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毕业论文不重要呢?是因为用人单位关注的KPI是实习经历,至于毕业论文的好坏,用人单位是不关心的。

所以学生就会把实习的权重放得很高,我告诉学生,论文对你一生的意义,但学生再追问一句,廉老师,意义能量化吗?我哑口无言。

如果某件对人生特别有意义的事,可能在KPI里它是无法量化的,那么它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没有意义的。为了完成KPI,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手段,但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廉思课题组的研究:全国39个重点城市的发展、友好、创新指数

重新理解“努力”和“结果”

我们要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未来城市的兴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人口的规模和潜力。去年我们课题组做了城市比较研究——《青年发展型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户籍、住房、就业机会、权益维护等方面综合评定国内39个城市,寻找最能吸引青年走进、留得住青年的城市,结果发现成都、重庆和长沙,在新一线城市中青年流动和聚集指数是最高的,其中成都有很强的“城市包容度”。

“城市包容度”指的是,一个城市对于展现不同特质的成员及其行为,只要不违法、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都允许其存在,都抱着宽容的态度看待其发展。我前些日子到成都出差,专门去看了“成都迪士尼”,一群老头老太笑呵呵地在摇摇椅附近维持秩序。那个地方本来是个老旧小区,但是经过这个事情,青年人和老年人打成一片、融洽相处。嘻哈这种音乐形式成都没有简单地予以排斥,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接住了”。

后来我跟成都的领导说,一切评价指标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青年流入率”,年轻人会用脚投票,他们愿意来成都,就是最好的证明。请你们一定继续保持这种松弛包容的城市状态。

2007年,我租住在北京的唐家岭,看到窘迫的生活场景,但也看到青年用力蓬勃的生长。《蚁族》刊印前,出版社想邀请有名气的学者给我的书写序,我不同意,我坚持让我隔壁那哥们写,他叫邓琨,他写序言中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并不认为我是失败者,只是我尚未成功!

那一代年轻人对奋斗的信仰与现在不同,他们十分笃定自己能向上流动、改变命运。2014年我又回到唐家岭调查。有个小姑娘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不足5平方米的房间中,她的床头贴着一份自己的买房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之购房计划(2013.1.1—2018.1.1),建筑面积53㎡,实用面积45㎡,单价2万/㎡,总造价106万;首付30%,即31.8万;每年存6.36万,每月存0.53万,即5300元/月;需月收入8000元/月。一定行!一定行!一定能行!努力!努力!再努力!

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奋斗和回报之间的关系不像改革初期那么简单直接了,我觉得有必要重构对奋斗回报叙事的理解。

在2022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成就预期”的论文,其中把青年分为几类——上游青年,和解青年、躺平青年和摆烂青年。上游青年积极进取,但也往往急功近利,一旦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很容易焦虑和有心态落差;躺平青年、摆烂青年是向下的状态;中间的部分是和解青年。

和解青年并没有像摆烂青年那样放弃人生,也没有像躺平青年那样看淡一切,他们依然很踏实地工作,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认真工作的一个群体。但他们不想出人头地。他们是对工作、对家庭负责任的平凡人。比如说,在高校,我就想一辈子当讲师,行不行?我觉得也得给这种人留下空间,只要他不摆烂自己、不祸害别人,踏踏实实,好好教书,就得肯定他的价值。

以前,我们看待人生,就只有两种形式:努力的和不努力的。但在这两者之间,还有着巨大数量的和解青年,和解青年平和的心态是社会稳定的要素,是对浮躁功利社会的一种修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解”虽然不会成为理想的催化剂,却不失为某种社会病态现象的解毒剂。从课题组以往的调研来看,和解青年对社会的感知整体趋向正面,表现出偏高的社会公平感、普遍的社会安全感与较高的社会信任感。

我认为人生中只有两件事“努力”和“结果”有较为密切的正向联系,一个是健身,另一个是学习。其他情况下,“努力”和“结果”的关系会比较复杂。努力能带来什么?带来的是风险最小化,而不是效率最大化,努力能降低你的风险,但并不保证你能实现目标。“努力”和“结果”的关系是必要但不充分。你努力了,不一定达到预期,但你不努力,一定不能达到预期。

当然,很多学生对我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一再追问我影响“结果”的因素除了“努力”还有哪些,我大概列了六项:个人努力、组织培养、时代机遇、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众人监督。

我觉得年轻人,一要奋斗,奋斗一时不难,难的是一直奋斗,永葆奋斗的状态;二要坦然接受奋斗的一切结果,既然你知道奋斗是为了防风险,那么奋斗的结果如何你都要有心理准备;第三点特别重要,我们毕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再怎么坦然面对,当没有实现目标时心里总还是沮丧或悲伤的,要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慰藉,扶持着往前走,可以帮你熬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08/20/13298.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4年8月20日 下午6:19
下一篇 2024年8月20日 下午6:20

相关推荐

  • 唐尚珺前往华南师大报到:出发前栽下小树,称“希望四年后你能成材”

    9月1日晨,35岁的大一新生从广西南宁搭上动车,前往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报到。连续高考16年后,他终于正式迈进大学殿堂。 8月31日晚,唐尚珺发微博记录了自己在防城港十万大山农村家中的生活片段,他种下一棵小树,说“希望四年后你能成材”。四年后,也是他自己大学毕业之时。当天,他与77岁的母亲道别,拖着行李箱前往南宁,在南宁住一晚后,9月1日清晨前往广州。 唐尚珺…

    2024年9月1日
    1800
  • 台军连像样的靶场都没了?还有比“精壮世代断层”更糟的

    号称“史上最接近实战”的“汉光40号”军演因台风“格美”袭台草草收场,但围绕“汉光”的“吐槽”并没有结束。日前,有多位台军退役军官及军事专家点出演习重大“槽点”,让各界舆论惊觉,“汉光”很糟,台军更糟。 台军事专家卢德允质疑,这次演习没看到台军针对无人机的反制、防卫作为。要知道,民进党当局曾大肆炒作将与美合作组建“无人机台湾队”,并大量引进无人武器;个别美方…

    2024年8月10日
    3200
  • 以军轰炸加沙学校致100多人死亡,以方前一天曾称同意恢复停火谈判

    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轰炸行动导致一所学校内超过1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悲剧发生的前一天,以色列方面曾表示同意恢复与巴勒斯坦方面的停火谈判。据巴勒斯坦官方通讯社报道,这起惨案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以色列军队的轰炸不仅摧毁了这所学校,还造成了数十人受伤,其中包括许多无辜的儿童。据悉,该学校原本是为流离失所者提…

    2024年8月10日
    3500
  • 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怎么比演唱会还火?

    最近几年,大家对娱乐的理解,真的是不同了。 这事一对比就特别明显。 比如演唱会,今年上半年有60多场被取消。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票卖不出去。 据说,张学友郑州演唱会票价最低折扣达到5.6折,五月天深圳演唱会竟然有对半折扣,陈奕迅、Twins、杨丞琳等巡演也有打折…… 但在另一边,原本让人一脸严肃的博物馆里,却挤满了尽兴的年轻人。 像故宫博物院,一天4万…

    2024年9月10日
    1300
  • 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绝不给老师甩脸子”,教体局:通报批评,园长停职

    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绝不给老师甩脸子’”一事有了最新进展——9月5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教体局获悉,涉事幼儿园被通报批评,园长停职。 9月3日,华商报大风新闻以“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绝不给老师甩脸子’,园长发视频希望‘言行一致’引热议”为题,报道了运城市翰林幼儿园组织新生家长集体宣誓:“绝不在群里让老师喂水、换衣服;…

    2024年9月5日
    13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