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丨七年观察:留坝的抉择

云雾缭绕的汉中市留坝县城。张岚 摄

留坝,一个深藏秦岭深处的县城。它不大,总人口只有4.2万,超过90%的县域被森林覆盖,在县城主街道逛一圈要不了1个小时。

但从2017年起,这个秦岭小县却吸引着我们年年前往调研,我们的足迹遍及当地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村庄。七年间,我们见证了留坝的“留”与“不留”,目睹闲置的土坯房变成雅致的民宿集群、简易的香菇大棚“长”成智慧化的温室大棚,也看到蜂拥而来的游客订光了从县城到村里的客房、端上文旅饭碗的老乡眉眼间笑意满满……

七年观察,我们试图截取一些“切面”,展现一个县城的“发展史”,也试图探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朴素哲理。

每天傍晚,灯光亮起,投射灯总会在古朴的留坝老街投影下“留坝,留下吧”的字样。2023年,留坝县接待游客达588.61万人次,这个数量是当地总人口的140倍,吸引力背后是这个秦岭小城的抉择。

“留”与“不留”

和团队在汉中市留坝县拍摄了五年,摄影师王宁一直留有遗憾:总是阴差阳错,没能拍到一场留坝的雪。

去年12月,他终于等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雪把留坝县的情人谷、营盘村、紫柏山变成了银白色的童话世界。

王宁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一切,还饶有趣味地写:“‘商务’了大半年,为游客提供付费拍照的马依然在狮子沟,但状态变得松弛自由,在雪地上奔跑嬉闹,也凑上来和我们打招呼。”

“你应该来,亲眼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王宁写给读者。

和王宁一样,这些年,陆续有不少人慕名前往留坝,游客、学者、美术家、摄影师,几乎每个人都是冲着当地独特的秀美景致而来:有的人拍到好看的照片,有的人找到创作灵感,还有人沉醉其中、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秀美景致背后,是留坝回答“留”与“不留”这道题时给出的答案。

改造后的留坝县老街。记者 张斌 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留坝一直面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可兼而得之的困扰。把时间的指针往回一拨可以看到,当地也曾走过“砍木头、卖石头”的老路。当地老乡回忆:“有段时间,无论大树、小树,整片地砍,‘光头山’多见。”

但“靠山吃山”的老方法并没有让当地老乡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初期,留坝全县有近一半的村被认定为贫困村。

出路在哪里?这成为摆在留坝历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2011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坝在逐步探索中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主题:绿水青山坚决留住,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留。

这份“坚决”并非是一阵风,以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这一战略不变、方向不调,一干就是十几年。

这样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为了保护生态,县委、县政府否决了投资10亿元的紫柏山风力发电项目,这相当于彼时财政收入只有2000万元的县城拒绝了每年约150万元的大额税收;紧接着,淘金、采砂、矿山开采等企业相继被关停。

留与不留的抉择,当地老乡感触最深。“当年开矿、采石,富了那一小部分人,跟我们大多数村民关系不大,离我们很远。”留坝县玉皇庙镇玉皇庙村58岁的村民黎兴安说,“如今,搞旅游、开民宿,富了大多数人,跟我们关系很大,离我们很近。”

远近之间,是发展的思考,更是民心所向。

留坝县委书记史邦俭说,近年来,留坝县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通过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在制度设计、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绿色正不断成为留坝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乡村“突围”

如果说“留”与“不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慎重抉择,那么,我们更好奇的则是:抉择背后,一个个乡村如何深度参与其中?

我们随机选择了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作为多年观察对象。

第一次到沙坝村是2017年3月间,漫山的山茱萸黄澄澄一片,让人印象深刻。山里的春天虽来得迟,但老乡们却早就开始了劳作。

往村里走,老远就能闻到袋料堆积发酵的味道。顺着味道往前,村党支部书记余海兵正带领村民们给生产香菇用的菌棒杀菌。这是一个十分简易的露天生产车间:上千个菌棒整齐堆放,一块大塑料布覆盖其上,蒸汽从底部对菌棒进行熏蒸。聊天期间,余海兵不时要望向这些菌棒,害怕漏气导致杀菌不彻底。

香菇是当地选定的乡村发展产业。几乎零污染、技术简单、见效较快,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老年人也能参与。村里不少闲不住的老年人领着菌棒回家养,待出菇后再把香菇卖给合作社;还有的老年人应聘到合作社里采菇,成了村里的“上班族”。

余海兵说,为了发展香菇产业,村里从技术标准、生产管理到销售都有专人负责。“到2017年,我们一算账,每户分红完,还赚了好几万元。”他说。

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前往沙坝村,见证着它的成长:露天的生产车间逐步变成了成片的产业园区;高山花卉基地里姹紫嫣红;游乐场虽不大,但却充满田野趣味……

今年1月,再访沙坝村,余海兵给我们算了笔账:“这些年,从特色种植到发展文旅,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超过50万元。”

不仅是食用菌,中蜂养殖、土鸡、土猪等传统产业在当地逐步壮大,并且拥有了地理标志。当地用“土法”养殖的棒棒蜜甚至一度畅销缺货。

“这些产业以前也零碎地发展,但是不成规模、没有标准,加上销售端没有打开,村民们总觉得不赚钱。”留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勇说,“这些年,政府带头,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我们的农产品不但销往国内大城市,也走出了国门。”

靠着农产品和诸多乡村产业,留坝已实现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有的村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空壳村没了,富裕村多了,老乡的生活也好了。”武关驿镇党委书记方毅君发现,这些年村里外出旅游的人也多了,“美好生活正加速成为现实”。

“拯救”老屋

距离县城十多分钟的楼房沟民宿,是留坝文旅产业的招牌。尽管每晚售价达千余元,但被预订一空是常态。

走进楼房沟民宿,村口设立有接待大厅,有“一对一”的管家将客人顺着乡间小路接到预订的民宿,并会提供住宿期间的全程服务。

楼房沟是留坝县小留坝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这里植被茂盛,溪水潺潺,民风朴素。2019年,北京一家名为“隐居乡里”的民宿品牌看中了点缀在村子的黄茆屋、青瓦片和夯土墙。他们与村里合作,将这里腾退出来的老屋进行原生态改造,形成了集现代化设计与陕南民居特色于一体的民宿。

往来游客不断,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十一院雅致的民宿早前却是座座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老屋。

2019年春,我们曾到访过小留坝村,彼时,不少老屋的房顶野蓬蒿疯长,雨水长期冲刷的土墙部分已经塌陷。设计师拿着图纸,比划着老屋未来的新貌。

彼时,民宿设计师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理念就是,带领游客回到庄稼和泥土的身后,回到炊烟和归鸟的天空,回到雨后若隐若现的草木香里,重新体验乡村,复苏乡村。”

一年后再访时,有游客坐在民宿的落地窗前与我们交谈:“溪水、鸟鸣、野蜂飞过……山野的气息让人怡然自得。”

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宿在当地拔节生长。

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出,与之毗邻的是幽谷溪涧,行至转弯处一座隐世别院于林中显露出来。这是一处用管护公路的废弃道班改造而来的民宿,“养路为业,道班为家”,它曾是一群道班工人昔日的记忆。

而今这处民宿让更多立于檐下便可以看树影斑驳,听溪水潺潺,故乡遥远的回忆逐渐清晰。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说:“无论是民宿选址、设计风格、系统性服务,目的都是让游客不仅仅匆匆一游,还能够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我们传递的文化。”

之于游客,民宿似一处短暂休憩的家;之于村民,民宿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启。

在留坝县营盘村,因为海拔高,这里盛夏时节也不过20多度,民宿和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生意都不错。

55岁的村民廖保萍说:“夏天生意最好,一天能赚五六千元,餐桌从前院摆到后院,满满当当。”

有一年,中国女足在村里的足球场集训,廖保萍一眼就认出了时任女足主教练的水庆霞,“她冲着我笑,我也冲着她笑,还邀请她来我家吃饭。”廖保萍说,“要是放在以前,哪敢啊!”

接待的游客多,廖保萍发现,自己的性格也变了。“其实,我们以前跟外面接触很少,大家都挺害羞的,不敢跟外人打招呼。现在过上了新生活,大家开朗多了。”廖保萍说。

史邦俭介绍说,为了让更多老乡吃上“旅游饭”,他们已在当地推行“四个一百”旅游服务体系项目多年,其中包括新发展百家民宿、培训百名管家、提升百家农家乐、推动百人创业,目标是推动留坝县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当地一处名为花筑云山阅的民宿老板林燕说,经过培训,留坝民宿在菜品、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除了景色美,服务好是我们留坝民宿留客的又一‘法宝’。”

小县“新”意

留坝县城虽不大,但创新时时有,这也是留坝吸引我们前去调研的关键因素。

去年6月,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留坝,围绕“两山两化”进行研讨。这些年,美术展、学术研讨会、文旅发展大会等在留坝开了不少。

“对于留坝,我不是客人,而是火烧店的‘新村民’。”会议上,“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开场便介绍了自己的“身份”。观察留坝多年,他到访过当地的江口、武关驿等多个乡镇,还在当地的火烧店镇设立有工作室。

“每来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温铁军说。

这是位于留坝县境内的水磨河。记者 张斌 摄

“两山转化”是留坝近年来持续探索的发展命题。为此,当地还成立了留坝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即为生态资源贴上“价值标签”。

负责这家公司运营的留坝县文旅投资集团总经理朱伟说,很长时间以来,针对县域里的绿水青山资源如何评估一直是个难题,要做好转化,首先要摸清家底。

“摸索了多年,我们先后成立了县、镇两山资源公司,并按照开发价值分Ⅰ、Ⅱ、Ⅲ类建立资源清单,全面摸清县域资源数量分布、质量等级、权益归属和开发利用情况,将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采取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分级形成‘资产池’进行统一管控、开发,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朱伟介绍,全县已摸排登记资源资产4357处,整合“资源包”180个,其中村集体资源资产占比超过80%。

资源清单和价值评估日益明确,促成了林业碳汇、农文旅开发等诸多转化合作。在玉皇庙村,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开发的携程度假农庄留坝秦岭1号民宿已经开业,年营业收入可达450余万元,村集体年分红超过100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

更让朱伟自豪的是,他们还与多地合作,形成《全国两山平台发展报告》,包括政策文件18个,两山培训课程192个,两山平台工作手册目录97个,两山平台系统操作手册目录16个、开发精品课程4套,理论和实践案例结合,为同类型地区践行“两山两化”提供参考。

有县域的制度探索,也不乏乡村的服务创新。

32岁的杨晓琼原本是留坝县委宣传部的干部,2021年她主动申请到乡镇工作。

杨晓琼所在的是一个叫青桥驿的乡镇,老年人口占比很大。“此前,大家都比较关注老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这些年,这些问题早已解决。”杨晓琼说,“下乡入户时,我们发现新的问题是很多老人缺乏陪伴,内心是孤独的,很多老人总站在门前,往远处望,一站就是很久。”

和同事们商量后,杨晓琼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给村里多办些活动,为老人照相被列为第一项。

帽子、口红、头巾、鲜花、气球……杨晓琼和同事们采购一番,然后进村入户。

“拍照前,我给奶奶们涂上准备好的口红,她们有点紧张,不自然地撅起了嘴巴,涂好口红后,又高兴地问我‘好看吗’,听到我说好看,她们又高兴地要求戴上头巾、帽子再试试。”杨晓琼和同事们把一张张照片整理好做成照片墙,隔三岔五,老人们就三三两两在照片墙前热闹地聊着。

“在乡镇近三年,我和同事们一直在谋划,让我们镇村朝‘新’发展,先后举行了稻田音乐会、农耕运动会,还设立了‘义剪队’‘银发无忧’等特色志愿服务队、推行 ‘老年人服务专岗’,让更多老乡感受到生活的变化。”杨晓琼说。

寒意散去,秦岭山间的玉兰开得正欢,游客渐渐多了,留坝又到了最美的季节。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08/20/13122.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4年8月20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4年8月20日 下午3:11

相关推荐

  • 台风“普拉桑”将登陆!北方秋凉加重南方高温消退,全国天气一览

    台风“普拉桑”今天(9月19日)将登陆浙江沿海,并将在未来三天给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带来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影响区域与“贝碧嘉”有所重叠,需注意防范降雨叠加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气温方面,今天起至22日,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北方多地秋凉加重,南方大部高温将消退,但重庆高温还将持续,需注意防暑。 “普拉桑”影响江浙沪等地 部分地区…

    2024年9月19日
    300
  • 网友称江西抚州天降数个火球,当地:非人工降雨,具体情况不清楚

    9月11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江西抚州市上空出现光亮的球状物体坠落,视频发布者在评论区留言:“几十个火球落下,就拍到了一个”,评论区位置显示江西的网友也晒出拍摄到的照片,并表示也听到了声响,是下午5点发射的照明灯。 9月12日,潇湘晨报记者联系江西抚州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等多方求证了解详情。 江西抚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暂未接到有群众反映此事,如果是…

    2024年9月12日
    1900
  • 上海18米高达只剩半身?官方回应

    9月16日晨,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当日,网传上海浦东啦啦宝都商场外的高达立像受“贝碧嘉”影响“只剩半身”。当日下午,该商场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网传照片不实,该照片为高达立像建设时期图片,本次台风对高达立像没有影响。 2021年开业至今,高达立像一直是该商圈最突出的标签,该立像高18.03米,吸引了许多人参观打…

    2024年9月17日
    600
  • 夫妇生完2娃又喜提4胞胎,政策适当帮扶没毛病

    你可以选择不生,但也要尊重别人的生育权利。 文 | 半月轩 家里已经有了2个女儿,追三胎又生了4胞胎?近日,深圳一对夫妻的经历引发舆论热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8月23日,产妇李女士在深圳成功诞下4胞胎,一家人既开心又压力大。 4胞胎父亲陈先生介绍说,4胞胎出生前,家里已经有2个女儿,4胞胎出生后,妻子需要放弃工作照顾孩子,家庭经济重担全落在了他的肩头。 他接…

    2024年8月29日
    2600
  • 河南六处自然生态空间正式“上户口”,助力生态资源明晰产权与保护

    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宣布,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六处自然生态空间顺利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正式拥有了户口本。这六处自然生态空间分别是史灌河(河南段)、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河(河南段)、沙(颍)河以及唐白河。这一举措标志着河南省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指对水流、森林、山岭、草…

    2024年8月18日
    30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