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硕士从基金公司跳槽到事业编幼儿园:年轻人还有多大的社会空间?

作者|十年砍柴

文史专家、时评人

近日,一则“硕士从基金公司跳槽到事业编幼儿园”,引发了网友热议。

7月30日,商务部机关服务局官网发布了一则《商务部幼儿园2024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某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原就职于建信基金,现拟录用为商务部幼儿园的财务管理岗。这条拟聘公示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是该硕士生从金融行业跳槽到幼儿园财务岗,另一方面该硕士生从市场转入事业编制岗位,对应着当下年轻人的就业趋势。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一心求稳,纷纷扎进了事业编制的求职队伍,甚至诸多高收入群体也宁愿放弃高薪职业,投入到考公考编的队伍中去。

前不久热议的高考志愿填报现象,便能轻易凸显年轻一代的职业取向:全国各地多所师范公安院校的报考热度普遍攀升,录取分数线也随之大幅上涨;部分警校的录取分数,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985高校。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两年也曾引发网络热议的一条新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两校有大约七成毕业生进入体制。其中,清华大学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分别为15.8%、30.3%、23.8%。当时,《光明日报》就有文章谈到,两所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流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它既是社会变化的稍许滞后的反应,也往往预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地区以及行业发展的趋势。”

有人对两校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进入体制产生忧虑,担心是否会影响创新,使社会资源产生浪费。 而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级财政困难的当下,如此多的优秀毕业生向往“铁饭碗”,也必将给财政带来更大的压力,加剧体制内的内卷化。

这种忧虑,当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即使是往年——比如经济发展迅猛、创业潮涌动的世纪之初——清华北大以及其他名校的毕业生,仍然是多数人选择进体制。两校今年这个报告所披露的,只是最终成功进入体制的比例,而非有意愿进入体制的比例,后者可能更高。

人往高处走乃常识,绝大多数毕业生是理性经济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无非有三大考量:薪酬、风险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评估。三大考量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人而言,往往权重不一样。

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特别是民营经济欣欣向荣时,互联网、房地产、汽车、金融、法律服务业等行业的民营企业以高薪会吸引大量毕业生。但总体而言,大多数毕业生会把风险因素的考量排在第一位。

进体制是比较保险的,薪水不如一些民企,但也还不错;工作的压力相对较轻,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失业,还有一些难以货币化的资源………综合起来,体制内吸引力胜过体制外。

一个毕业生首次就业选择进体制内是正常的,更值得关注的是,体制内外能否相互有着足够的开放性。

体制内的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对自身、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向往体制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能否给他以足够的勇气和机会,这远比多少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进入体制重要。

社会开放性对青年人是何等重要?

我愿意讲述一下个人的就业经历,来说明社会开放性对青年人是何等重要。我们这一代人(70年代初出生)总体上是幸运的,大学毕业后赶上了开放的大时代。

本人就业经历应该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先后在国有大企业、国务院部委、事业单位(报社和出版社)工作过——包括了体制内的三类单位,2015年彻底离开体制去了民营企业。我的总体感觉是,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转换时,我并没有感受到焦虑和不适应。

1993年我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当时就业政策刚告别国家统一分配而改为双向选择(即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那一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少,我们全班31位毕业生有100多个单位要人,民营企业由于在解决户口等方面的劣势,根本排不进来。全班同学,百分之百进入体制就业。

我当时朦朦胧胧认识到,就业地区比就业单位重要,谢绝了甘肃省几家省党政机关的垂青,选择了北京一家大型国企(因为可以解决北京户口)。毕业二十年后再看同学的去向,留在西北陕、甘、疆等省区的同学一多半通过考研、跳槽、调动等方式去了北京、广东等几大沿海省份;而在体制内的同学,也有一小半跳了出来进入民企或自己创业。

我来到北京的第一个东家是国家“一五”计划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坐落于东北郊的酒仙桥,这家老国企现在已化蛹为蝶成了全球半导体显示产品领域龙头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时这家国企正处于改制的阵痛期,薪水低,似乎看不到个人什么前途。我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不适应这家电子企业,于是在1995年底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某部委——和我同一年分配到京东方的大学毕业生120多人,在我离开时已剩下不到40人。

那时候公务员并不香,比体制外唯一有吸引力的,就是可以熬年头分房;等到福利分房取消、商品房政策施行后,这个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部委年轻有为的官员被外企、民企高薪挖角或自己出去创业的屡见不鲜,成了一种让人事部门和主管领导颇为头痛的现象。我进部机关后不久听说一件事,某司某处一间办公室坐着三位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年轻公务员,都姓陈。其中,一位是本硕连读,两位是本科生。机关的工作主要是文牍往来,当然也需要专业,但专业之外的技能更重要。

某一年,最年长的那位辞职去做律师,临行前曾对两位师弟说,咱们这些工作找个电大毕业的也可以胜任,我们北大人做这些实在浪费。你俩迟早会步我的后尘,离开这机关。几年后两位师弟先后辞职去做律师,办公司。

我离开那个部委倒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国家大政策的驱使。1998年春天开始,国务院系统进行机构大幅精简,要裁掉47.5%的公务员。我所在的部机关,采取的政策是重点裁两头:一头是还有几年就将退休的公务员,让他们内退或到下属事业单位过渡一下;另一头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年轻的公务员根基不深,反弹力有限,而且有年龄和专业的优势,再采取一些政策安抚,如分配住房,三年内工资、福利不变,免费免试去名校深造,选择自己中意的事业单位…….

任何一种安排,都不比继续待在部机关差,从收入而言,大多数分流的人强于以前。于是,这场精简波澜不惊地完成了,我因此去了一家中央媒体。

现在回首往事,我比较那些还留在原单位和离开的同事,大家各有各的精彩。和我一起进京东方还留在该企业的同事,都成了高管;而离开的人,大多也取得不错的成就。我们时常在一个微信群里回忆往事,交流近况。那些留在部机关的同龄人,大多已是副司长、司长的职位;他们当中个别的幸运者,也许会更进一步。和我一起离开部机关的同事呢,有些是名律师,有些是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有些是上市公司的高管………

保持体制内外的流动性

我想,原因不是我们这些人有多么优秀,而是如上文所说的那样,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形势比人强,风口上的猪都能起飞。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十年左右,三十多岁,精力、知识、经验达到最佳配置状态,正好赶上了中国加入WTO,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大城市的房价还处于低位。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大学毕业生,能从容地再次选择职业,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体制内和体制外能够达到一种正常的交流状态,一些更适合体制内的人留下来,而一些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则走出舒适区,去外面闯荡。

除了少数人因运气或其他原因,大多数人不论是留还是走,都得到不错的回报。以BAT为代表的老互联网大厂和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快手为代表的新互联网大厂为例,其骨干大多是1970年到1985年这个区间出生的人,他们许多人并非一毕业就进入大厂,而是先在体制内积攒了一定的经营、技能和人脉,然后找准机会跳到大厂。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差不多也是这类情况。

中国加入WTO后的十来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难得的风口期,众多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的人,如果说还有后悔,则是后悔自己走得太晚,在体制内耗费了不少机会成本。

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养老和医保的双轨制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体制内外开放与互通的效果。因为公务员和院校、官方媒体的在编人员仍然适用传统的退休制,所在单位并不给他缴纳社保,他如果在四十多岁从体制内跳到民营企业,社保无法续接,必须重新办理。若民企未能在薪水、期权上有足够的的诱惑,不少人很难断然下决心的。

我曾经以为,只要在社保政策上打通体制内外,体制内外人才的交流会更加活跃,整个中国社会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现在看来,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民企发展的空间和势头不如从前,连互联网大厂的金身也在褪色。

在此情形下,不但大学毕业生首选体制内,且已经进入到体制内的年轻人,将去体制外视为畏途,即使待在里面不舒服,有怨言,也不能不忍受下来。体制内人才扎堆,内卷化是必然的。

设想一下:三个清北毕业生差不多同时期来到机关一个处室就职,如果处在体制内外相互开放性不强、体制外没有吸引力的时代,这三位优秀年轻人大概率都在机关干到老,他们之间大概率会产生许多无谓的竞争。

再回到前文所述的观点,不要说七成,哪怕是八成、九成的清北毕业生进了体制,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值得忧虑的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这个社会在经济形态上、制度建设上能否有足够的空间让一些体制内的人才敢于走出去,走到外面也有着更精彩的人生,从而避免进一步的内卷。如果不能如此,则体制内旧人不去,新人接踵而来,那绝非一代人之福。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联合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esthesia.org.cn/2024/08/15/11153.html

(0)
联合网的头像联合网
上一篇 2024年8月15日 下午12:30
下一篇 2024年8月15日 下午12:32

相关推荐

  • 建筑工人“含钉”说话误吞5厘米长钉

    近日,四川南充市西充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团队接诊了一位误吞钉子的患者。 据悉,张师傅今年33岁,从事建筑工程工作。事发前,他为了方便,就像大多数木工一样,嘴里含着一根钉子工作。这时,朋友过来和他说话,他不小心把含在嘴里的钉子吞了进去。 这是一颗长约5厘米的钉子。误吞钉子后,张师傅赶紧前往西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X线显示,铁钉崁顿于胃腔内。随后,医院院前急…

    2024年8月8日
    4800
  • 北青报连续3天刊文批评“掼蛋之风”

    8月5日至7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北京青年报》连续三天在二版“青评论”刊发“晨云”署名文章,批评近年来盛行的“掼蛋之风”。 掼蛋是一种起源于江苏淮安的益智类扑克牌游戏,由原来通行全国的“跑得快”和“八十分(升级)”发展演化而来,牌局采用四人结对竞赛、输赢升级的方式进行。近年来,由风靡于江苏、安徽地区,迅速向全国蔓延发展。 《北京青年报》8月5日刊发的《…

    2024年8月7日
    3900
  • 敛财超1776万!主动投案的“内鬼”刘立宪,当庭认罪悔罪

    编辑丨余晖 9月12日,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刘立宪受贿案。 刘立宪出生于1954年6月,今年70岁,毕业于吉林大学。 他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贪污贿赂检察厅副厅长、反贪污贿赂总局副局长、检察技术局局长、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等职。 2005年,刘立宪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工作,2…

    2024年9月12日
    1000
  • 探访涉盗卖数千具人体骨骼的山西奥瑞公司,此前已被公安查封

    山西一家公司涉嫌盗卖数千具尸体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澎湃新闻注意到,涉事公司名为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奥瑞公司),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于1999年成立的子公司,位于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学府街。8月8日,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门口,研究院一所一位工作人员称,山西奥瑞公司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下属单位,去年12月到1月被当地警方查封,员工被抓了;警方查封当…

    2024年8月8日
    5700
  • Meta面临欧盟反垄断重罚:134亿美元或成史上最高科技罚单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正面临欧盟历史上对科技公司开出的最大反垄断罚单,金额可能高达134亿美元,这相当于Meta 2023年全球收入的10%。这一决定预计将在今年秋季由欧盟委员会作出,标志着Meta可能成为首个遭受欧盟反垄断重罚的科技巨头。 欧盟指控Meta通过将其Facebook Marketplace与社…

    2024年7月26日
    43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